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文案大全 文案大全
中文十级断句句子_中文十级断句句子合集
tamoadmin 2024-08-15 人已围观
简介1.文言文简单实用断句法2.修母尝谓之曰断句3.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断句怎么断4.断句的正确方法和标准5.2020文言文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1.文言文简单实用断句法
2.修母尝谓之曰断句
3.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断句怎么断
4.断句的正确方法和标准
5.2020文言文断句
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
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
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
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
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
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
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
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
(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
“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
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
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 时也商 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
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
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订鬼》)根据这一
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特殊句式等断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文言文简单实用断句法
汉语优于别种语言,首先在汉字——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特征;其次在字与字组成词及词与词组成句的过程中,借助断句标点、读音或概念变通等独特手段而充满了魔幻般的色彩与效应。
1、点错了
某人规定读二年级的小儿每日写一篇日记,晚上检查。
这天,他检查完日记,便对妻子雷霆,妻莫名其妙。为夫者曰:“有据可查。”随手把小儿日记摊在妻子面前。只见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今日我做作业,王叔叔来家玩。做完作业后,叔叔夸我做得好,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
妻大怒,叫起小儿怒问,小儿哭叫:“我是说,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
2、歧义联
传说某年立春前,身为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到一家酒店小酌。店主见名人光临,忙取来文房四宝,请祝枝山为酒店撰写对联。祝枝山也没推托,挥毫写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店主看后,满脸笑意顿时化为怒气,因为他将这副对联读成了:“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祝枝山见状,忙微笑着说道:“店主不必生气,你念错了。我的意思是这样的: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店主听后这才转怒为喜,当即置酒相待。
相传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也曾为一财主作过一幅两读歧义联。上联为:“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下联是:“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横批为:“人多病少财富”,财主初见此联,将上下联读成:“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并将横批读成:“人多病,少财富。”遂气得脸色发紫,于是便到县衙告状,说李渔诅骂他。县令遂派人将李渔传到县衙,责问其事。李渔不慌不忙地说:“我写的是吉庆之词呀!”于是把对联念了一遍:“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死;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县令和财主听后皆目瞪口呆。
3、一篇看得懂读不清的文章
识字的中国人都懂方块汉字的意义,但读出声来,东南西北就不大相同。因此,有位外国作家说,如果没有方块字,这块土地上的人只能是湖南人、广东人、四川人、江折人……有了方块字,才都成为中国人。“钱、前、潜、黔、乾、钳……”如果光凭读音是分辨不清的,当组成“线江、前方、潜伏、黔驴、乾坤、钳子”等词,就一目了然了。
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编写过一篇看得懂读不清的短文,以说明汉字同音异义的特征。录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十狮逝死。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4、命名
一对年过40的谢姓夫妻,结婚10余年始终未育,最近突然怀喜生珠,不但是双胞胎,而且是一男一女一枝花,子女双全。夫妻俩心满意足,高兴间竟不知该给子女起什么名字为好。便写信回家问高堂父母。
盼望孙子多年的老父母得到这种喜事,自然乐不可支,并立即拍回电报给儿子儿媳祝贺,并告之孙子孙女的姓名不妨用“谢天,谢地!”
5、悖文不悖
“”那个荒唐的年代里,苍白的文化中流行过很多小儿科的幽默,比如“一个黄昏后的早晨,有个年轻的老人,拿着崭新的旧刀,死去的活人”。人们用这类明明白白的糊涂概念变换出可笑又可怜的笑料。
其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前后矛盾的概念,而表达起来并非毫无道理,悖文不悖。从下面这些组成的句子中,就不难玩味出汉字文化特有的幽默。
修母尝谓之曰断句
1. 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错两处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通过实词、虚词或句式来帮助判断。
最后面是“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可见前文应该是“可以保身/可以全生”,“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很容易点开,“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通过语气词可点开,这样整个句子就点开了。答题技巧:1.可用 实词断句法帮助作答。
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 现代汉语语法 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
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2.虚词断句法。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3.“曰”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 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4.句式断句法。文言句式一般分为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也有利于我们正确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关于文言文句法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编辑本段]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4、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5、动词“是”、“为”表判断。
[编辑本段]被动句
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如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判断方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2、用“为”、“为……所……”;3、用“见”、“见……于……”;4、用介词“被”;5、无标志(意念被动句)。如:“解惑其诚。”
[编辑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看,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 从省略的方式看(指省略的位置),常见的有: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 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
[编辑本段]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得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正之有?”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 文言文断句规则容易懂一点的题目也要有就这么一个人吗语感的确是很重要的,读与不读,读的多少是会有明显差别的。
还是在网上找了一个通用的方法,觉得说得还比较在理,看看有没有帮助吧。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
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
4. 断句法写的诗歌怎么写一、换个角度写文章 直抒胸臆与委婉表达相结合二、真实感受生活 体味生活中的点滴三、深入思考生活我建议在开始学习创作诗歌前,首先对中国古典诗歌有所了解,熟读甚至背诵一些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腹有诗书气自华。
肚子里有了东西下笔才有神。另外也要学习一下外国诗歌,像普希金,叶赛宁,拜伦,海涅,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也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注意:一、诗歌特点 1.形式是自由的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 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分行排列 、饱含真情、立意新颖、联想自然、跳跃自如、凝练集中 、节奏和谐 、形象生动、意境优美、虚实相生)。
5.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本题可先专注先抓住虚词“者”的位置特点,在“者”之后断开;再根据虚词“而”的用法,可以推断文中“争地而战”中“而”是连词,连接“争地”与“战”表修饰,中间不能断开,“旬有五日”中,“有”通“又”,“旬有五日”是总体表明时间,中间不能断开;通过前面的断句,疏通文意,在适当处断开即可.故答案为: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参考译文:惠子引见戴晋人.戴晋人对魏王说:“有叫蜗牛的小动物,国君知道吗?”魏王说:“知道.”戴晋人说:“有个国家在蜗牛的左角,名字叫触氏,有个国家在蜗牛的右角,名字叫蛮氏,正相互为争夺土地而打仗,倒下的尸体数也数不清,追赶打败的一方花去整整十五天方才撤兵而回.”。
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断句怎么断
修母/尝/谓之曰
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之一。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首先要通读选文,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断句。断句或划分节奏注意考查方式有:1.用“/”给句子断句或划分节奏。2.选择判断题。技巧点拨教文言文断句遵循“两个原则”: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按结构和句意划分)断句方法如下: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乎、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如:①呜呼|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3.在转折连词前应断开。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断开。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①中“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②中的“山”修饰“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7.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如: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8.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如:①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②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口技》)9.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如: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答题步骤1.通读全文,理解句意,然后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去断句或划分节奏。2.结合语境反复推敲,确定答案。答题注意事项1.审清题干,看清要求断几处。2.理解文意,然后结合整个句子断句。3.不要生搬硬套,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应用。
断句的正确方法和标准
文言文断句是我们中考必考的一个题型,本文中,我为大家整理了《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的节奏划分以及初中文言文的断句方法,快来看看吧!
《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方法1、借助虚词断句法。
古人遣词造句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或语气,有些虚词实际上起到了某种标点的作用。留心这些虚词的位置和用法,也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参考。
例如常见的句首虚词有:夫、盖、其、唯、盍、凡、窃、敬、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常见的句末语助词有:者、也、矣、乎、哉、焉、耶、耳(尔)、欤(与)、兮、而已等,后面可断句;另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2、借助对话、引文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曰”“云”“言”等,是表示人物的对话和引文的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全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分别是谁,明辨句读。
3、参考句式断句法。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如判断句式(“……者……也”)、被动句式(“见”“……见……于”“为……所”)、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介词结构后置句(如“急于星火”)等等,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另外,对“有所”“无所”“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注意不要把它们拆散,也可减少断句的失误。
4、借助修辞技巧断句法。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数行文整齐(四六句多),音律和谐,对仗、对偶(称)、排比、顶真、重叠、反复等修辞格比比皆是。注意到这些修辞技巧,会给我们的断句带来诸多便利。
5、依据文体特点断句法。
文言文的骈体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断句时,在韵脚处断开,然后依对仗、字数等特点逐句断开;韵文有严格的字数、句数、用韵、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可按其格律断开。叙事性文章可先将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先整体断开,然后再依据其意把握特点,斟酌断句。议论文应找到论点、论据,先划分开,再按其语言句式加以揣摩断句。
6、巧用句子成分关系断句法。
在文言文中,动宾结构、介词结构、兼语结构、定语、状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能用标点断开。连动式谓语之间如果没有“而”字连接,中间一般应加逗号,如果有“而”字连接,中间就不能用逗号隔开。总之,文言文句子各种成分之间关系较密切,一般不宜断开,只有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中间才用逗号。
文言文断句口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断句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文言文断句
以下是一些断句的正确方法和标准:
断句的正确方法和标准是一个在阅读和写作中都非常重要的问题。正确的断句可以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和理解性,而错误的断句则可能导致误解和困惑。
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正确的断句应该符合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在断句时,需要理解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等,以便正确地划分句子的意义单位。
例如: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这个句子中,“应该”是谓语,“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是宾语,“把”是介词,“这个问题”是宾语中心词,“解决掉”是补语。因此,这个句子的正确断句应该是“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重视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是断句的重要依据之一。逗号、句号、顿号、分号、冒号等标点符号都可以用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停顿和意义单位。在断句时,应该充分考虑标点符号的使用,以便正确地划分句子的意义单位。
例如:我喜欢看**,但是我不喜欢看恐怖片。这个句子中,“我喜欢看**”和“但是我不喜欢看恐怖片”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应该用句号来分隔。因此,这个句子的正确断句应该是“我喜欢看**,。但是/我不喜欢看恐怖片”。
考虑语境和语义:正确的断句应该考虑语境和语义。在断句时,应该理解整个文本的意义和结构,考虑每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联系,以便正确地划分句子的意义单位。
例如:他上星期去了一趟北京,回来后/感觉身体不太好。这个句子中,“他上星期去了一趟北京”和“回来后感觉身体不太好”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应该用句号来分隔。
但是,“回来后”是一个时间状语从句,用来修饰主句“感觉身体不太好”,因此应该把“回来后”和“感觉身体不太好”放在一起,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因此,这个句子的正确断句应该是“他上星期去了一趟北京,回来后/感觉身体不太好”。
1.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并没有万能的方法,只要能读懂,就能较为准确地断句;如果没看懂,断句就肯定出错。
也就是说,“读懂”是前提。做到“读懂”又需要以平时掌握的虚词实词、词的用法、词的活用、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文知识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相对的历史知识,大概知道原文牵涉的官职、人物、、典故等。
这些完全靠平时多度原作打基础。具体说来,怎样为文言文断句呢?当你拿到一则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原文后,先反反复复地试读,直至自己认为“懂”了,再试着标点,然后反复检查、品味,改正错误处。
遇到吃不准的字词时,要查找字典,从多项字词义中比较最合适的意义。并善于发现倒装句、词类活用等情况,直至准确无误为止。
下面用一段《耳食录》的原文举例。在《耳食录·衣工》中,有一段文字: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先按上面的要求,反复读。
基本读懂后,可以试着标点。 1、先将地名、人名,句尾助词等,用逗号从后面点出来: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
2、检查两个逗号之间的内容,按文言文语言习惯来分句,继续用逗号标点: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 3、对文中确实弄不懂的词语,查找资料:凤皇秦望——凤皇山和秦望山。可用顿号隔开;初坦斋——查阅资料,“坦斋”是人名,彭坦斋,字翔履。
著有《大清州县名急就章》。这时,可将人名前面的“初”分出来。
于是得到: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 4、继续品读,将完整句子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最后完成断句: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
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杭州吴山,俗称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俯瞰钱塘江,风涛千里。
除凤皇山、秦望山之外,这里是最著名景点。以前,彭坦斋跟从父亲南昌相国彭文勤督学两浙时,游画舫跨青骢,探奇揽胜,而独独不曾去过所谓八卦石。
2. 文言文断句技巧文言文断句技巧. 有以下六个大方面: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3. 求几篇古文的全文断句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