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文案大全 文案大全

诗歌创作课阅读理解及答案_诗歌创作课阅读理解及答案大全

ysladmin 2024-06-12 人已围观

简介诗歌创作课阅读理解及答案_诗歌创作课阅读理解及答案大全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诗歌创作课阅读理解及答案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诗歌创作课阅读理解及答案的问题。

诗歌创作课阅读理解及答案_诗歌创作课阅读理解及答案大全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诗歌创作课阅读理解及答案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诗歌创作课阅读理解及答案的问题。

1.古代诗歌鉴赏答题

2.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3.浪(艾青诗选)阅读答案

4.闻一多的诗歌《色彩》的阅读题及答案

5.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 答题模式

诗歌创作课阅读理解及答案_诗歌创作课阅读理解及答案大全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1

        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o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2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总结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解析(7)”一文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大家在高三期间好好复习,为高考做准备,大家加油。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3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型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4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特别要注意“北风”“白草”和“胡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解析:赏析写景的特色当然要先明确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再据此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动景是江上渔船飞、灯火闪烁等,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得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解析:这首诗通篇写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是人文景物,以下“绿溪”“杨柳”“棠梨满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绣幕遮掩的碧瓦楼,桥外斜横的绿溪,漫天飞絮的杨柳,落花满地的棠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花香水气,仿佛从画中溢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问中含有“怎样”“哪些”两个答题点。

        答案:诗人是依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写景的。近景有绣幕垂挂的碧瓦楼,远景有赤栏桥外横斜的清溪,空中有烟柳飞絮,地上则是棠梨落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 句

        道 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的突破口是抓住鸟的生存环境和叫声,尤其是诗句的后两句,是鸟这个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所在。“百舌黄鹂”善鸣“方用事”,在朝中受宠,专权用事,而“高岩有鸟”“复谁听”,受到排挤,无人欣赏。

        答案: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答案:诗的前两句借助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借景抒情,情与景紧密相连,分析时抓住景物意象和抒情语句就可以。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前两句所描写的意象及意象特征。“海浪如云去却回”,由此见浪卷云涌之势;“北风吹起数声雷”,由此闻海风呼啸,闷雷滚滚之声,景象壮美。

        答案: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之际,浪起云涌,风号雷鸣的壮美景象。一二两句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展现了雄伟的气势。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5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表现手法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 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剖析作者思想。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1

       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答: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1)汉乐府的叙事成就:

       ①《诗经》以抒情为主,楚辞亦然,而汉乐府中的叙事诗较之前两者已有大幅度的增加,并且这些叙事诗也是乐府诗最精华的部分。

       ②汉乐府叙事手法巧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③短篇的叙事诗常常就是一个生活的场景。

       ④稍长一点的诗篇则是选取几个生活片段,辅以精炼表述,来传达主旨。

       ⑤汉乐府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乐府诗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

       (2)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进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

       二、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古艳歌》是《孔雀东南飞》的一个祖本或是异本,《孔雀东南飞》便是来自这样的祖本或是综合诸多这样的祖本而成,这使得《孔雀东南飞》带有明显的民间创作的特色,富有浪漫色彩。比如:

       (1)诗中通过刘兰芝自己和刘兰芝母亲之口反复夸赞刘兰芝的勤劳和聪慧,便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2)诗的末段,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民间文学常用的处理方式。

       (3)魏晋以后,夫妇殉情的故事并不少见,如韩凭夫妇、陈东美夫妇、流传颇广的梁祝化蝶等,但见于诗歌,《孔雀东南飞》却是最早的。

       三、结合作品分析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在题材内容与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答: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要宽广得多。北朝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的柔美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北朝民歌较少修饰,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虽然很多民歌是翻译作品,我们仍可感受到这种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南朝偏于柔弱的诗风所缺乏的。这位后世诗人集南北之长、开拓新境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四、结合作品分析杜甫新题乐府诗如何“讽兴当时之事”的。

       答:主要体现在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内容上,而杜甫创作大量的“行”体新乐府则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这类诗以《兵车行》为代表。

       (2)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逸和对百姓的欺压。

       (3)揭露安史之乱对百姓的伤害,这以“三吏”、“三别”为代表。

       五、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乐府在语言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答:汉乐府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就其内容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体现在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的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从而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就其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则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汉乐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汉乐府诗绍继《风》、《雅》,直面现实,揭露社会矛盾,表现人们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其次,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传统。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非常大。

       魏晋南北朝乐府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在艺术上,南朝民歌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不假雕饰,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诗竹法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无论是吴歌还是西曲,都善于运用双关谐隐,如以“偶”谐“偶”,以“莲”谐“怜”之类。不仅如此,南朝民歌在运用双关谐隐时还形成了严格的表达形式,即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意。如:“怜饮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诗中的“梧子”即“吾子”,代指情人。

       南朝民歌对当时的文人诗有很大的影响,、汤惠休以下,南朝诗人多有拟作,宫体诗的出现更与南朝民歌的影响直接相关。唐五代以后,许多描写男女的小诗,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受到了南朝民歌不小的影响。唐代许多诗人也深受其惠,如李白的《长干行》便受到了《西洲曲》的影响。

       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要宽广得多。北朝 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的柔媚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北朝民歌较少修饰,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园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北朝民歌篇幅也不长,大多为五言四句。

浪(艾青诗选)阅读答案

        一、阅读课内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何为其然也/方其破荆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啊一首诗?

        A.《长歌行》B.《短歌行》C.《蒿里行》D.《步出夏门行》

        6.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切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人物形象的创造,动画**作为**的一个类型,它同样具备**艺术的所有文化品质和美学特征,动画形象塑造是动画**创作成败的关键。

        国外的动画**,其美学特征非常清晰,一看就知道,这是美国的,这是日本的,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日本的动漫,尤其注意塑造自己的民族英雄形象,赋予人物极强的民族个性特征,他们的动漫形象已成为日本公民中的一个成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中国动画**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动画形象,至今深入人心。比如孙悟空、阿凡提、哪吒、三毛、葫芦兄弟、小蝌蚪、三个和尚等等。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的推进,中国动画**从资金投入到题材拓展、风格定位等诸方面全面开始学习好莱坞和日本。遗憾的是,这种学习很多却变成了跟风和模仿,跟在好莱坞和日本之后亦步亦趋,除了学到了别人的风格和技术,并没有学到好莱坞和日本动画中最动人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想象力,反而因为太想追求国际化而丢弃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到的人物形象塑造。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动画作品不是太像日本动画形象就是照搬好莱坞的创意。因此,无论从形式还是人物塑造上,中国动画的民族文化特征亟待重新建构。

        分析中国一些不成功的动画**,除了题材贪大,主要是缺少幽默、诙谐、轻松的故事,缺少贴近现实、贴近常人情感的故事。动画人物太过沉重,动辄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无所不能,人物身上往往集合了所有人的品格,附加的东西过多,缺乏个性塑造,缺乏想象力,成人观众看得都喘不过气,何况小观众?相反,《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恰恰是来自观众对片中形象的喜爱。比如灰太狼这个形象,本应是个反面形象,片中对它人格化的塑造却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成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妻管严”,经常挨老婆平底锅的痛打,总想抓个小羊来巴结老婆;比如风靡全球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中,极其张扬、自作高傲、不可一世的唐老鸭,总是被可爱、温和、智慧的米老鼠捉弄,二者性格对比非常强烈;《西游记》的成功也是因为师兄四人鲜明的性格特征差异,孙悟空虽能上天入地,却抵不过师傅唐僧的一句咒语,师徒四人皆优缺点共存,不是完人和超人,以上的这些成功形象都能和现实中的人物找到对应的人物性格。所以,在动画形象塑造上,无论是神话、科幻中的形象,还是现实中的形象,都要有血有肉,要落地,切忌云里雾里,缺少人格化和贴近性。

        动画**更能实现人们无法实现的梦想,刻画出鲜明的个性形象。比如灰太狼的老婆一平底锅下去就把灰太狼敲扁了、唐老鸭常常被米老鼠用外力挤成一张纸片儿、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两个夸张的头型对比、胖熊猫的超强武功等等夸张的表现,都是深化人物性格的手段。动画形象的塑造,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要什么形象就有什么形象,要什么演技就有什么演技。随着动画技术的进步和动画从业者对动画技术掌控能力的提高,动画**的成本是可预知的,可能会越来越低,因此,动画**产业的前景非常乐观。

        综观我们的动画**创作,不外乎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形象。首先从历史文化名人中寻找形象;其次从民族民间文化中寻找形象。比如家喻户晓的孙悟空、阿凡提、花木兰、玉兔等经典动画形象;三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形象。比如《家有浆糊》、《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

        除此之外,动画**应善于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形象。近年来,儿童文学的发展非常繁荣,每年文学图书发行量排在前列的多是儿童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刻画是文学创作的灵魂,可以为动画**提供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所以,动画**创作不该忽视或轻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起码不能忽略来自文学作品中的灵感。

        7.下列关于动画**的“民族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能塑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动画形象,是动画**创作成败的关键。

        B.民族特色的形成,既需要动人的情感表达又需要融入民族文化品格。

        C.由于学习模仿外国的动画**,中国的动画**逐渐失去了民族特色。

        D.新时代中国动画**缺乏独特的创意,它的民族文化特征亟待重新建构。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动画**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创造,因此制作动画**就应该重视塑造人物形象。

        B.动画人物具有所有人的品格,无所不能,如孙悟空往往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

        C.上世纪阿凡提、哪吒、三毛等动画**形象,他们身上都具有民族文化品格。

        D.灰太狼被敲扁,唐老鸭被压成一张纸片,形象鲜明,体现出他们的个性。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画**要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美学风格,如果只是机械地学习别人,这样去制作动画**是没有前途的。

        B.古典名著《西游记》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主要是因为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像他们的形象。

        C.动画人物形象的来源多样,一是历史文化名人,二是民族民间文化,三是现实生活,四是儿童文学作品。

        D.文章就我国动画**的制作,着重从故事情节的设计上深入分析了其成功与不足,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梁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洞精党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永和元年,拜河南尹。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而恐商知之,乃推疑于放之怨仇,请以放弟禹为洛阳令,使捕之,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

        商薨未及葬,顺帝乃拜冀为大将军,弟侍中不疑为河南尹。及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太后临朝,诏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冲帝又崩,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语在《李固传》。

        冀用寿①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谦让,而实崇孙氏宗亲。冒名而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叨凶*,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余万。

        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会公卿,共议其礼。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冀犹以所奏礼薄,意不悦。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又讽众人共荐其子胤为河南尹。不疑自耻兄弟有隙,遂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冀不欲令与宾客交通,阴使人变服至门,记往来者。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过谒不疑,冀讽州郡以它事陷之,皆髡笞徙朔方。融自刺不殊,明遂死于路。

        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因小黄门徐璜,陈灾异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帝由此发怒。收冀财货,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租之半。散其苑囿,以业穷民。录诛冀功者,封尚书令尹勋以下数十人。

        (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

        注①寿:人名。全名为孙寿,是梁冀的妻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裁能书计 通“才”

        B.商以让冀 退让

        C.融自刺不殊 ? 死

        D.讽洛阳令收考授 ? 暗示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冀身为大将军却极为跋扈的一组是( ?)(3分)

        ①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②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

        ③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

        ④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

        ⑤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⑥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冀杀了吕放之后,又杀了吕放的弟弟洛阳令吕禹和他们家的宗亲、宾客百余人。

        B.扶风人士孙奋家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

        C.桓帝因为梁冀对自己有援立之功,就想用特别的礼遇来显示他的崇高地位,可梁冀还觉得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

        D.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共获三十多亿,用来充实国家府库,因此减免了天下百姓一半的租税。

        13.把课内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5分)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山居杂颂

        饶节①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②明。

        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

        [注]①饶节(1065~1120年),字德操,一字次守。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中年出家,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陆游谓其诗为“近时僧中之冠”。②衮衮,旋转翻滚的样子。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5分)

        答:

        15、这首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1) ,子无良媒。 ,秋以为期。

        (2)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 ,不绝如缕。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 ? 。

四、语言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B.某些城市大货车频繁出事,车主贪图利益,安全意识淡薄,货物超载,积重难返,这导致路途中经常出现严重交通事故。

        C.勤政廉洁的社会风尚,不是一次讲座、一次报告就能形成的。只有全社会成员一起长时间地上行下效,身体力行,才能促成。

        D.一系列诬蔑不实之词的威吓,可谓振聋发聩,他却始终冷静处之,没向恶势力低头,不愧是铮铮硬汉。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在钓鱼*问题上,假如某些国家把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必将自食恶果。

        B.“十一”假期,莫言旧居接待的游客超过千人。游客中既有单纯去参观沾“文气”的,也不乏“抠墙皮、挖砖块”的。

        C.合肥市食药监局与合肥市食药监督检验所在全省连锁门店提出“七统一管理”理念并于近期实施,首开全省药品零售连锁管理之先河。

        D.在这部话剧里,他扮演的王威的弟弟王强为了能与未婚妻张妍过上宽裕的生活,铤而走险,贪污了 30 万元公款。

        19.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中产阶级妇女形象。 ,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①特别是微翘的嘴角和舒展的笑肌

        ②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展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

        ③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

        ④据记载,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 24 岁

        ⑤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

        ⑥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详而又意味深长

        A.⑤④①⑥②③ B.④②①⑥⑤③

        C.⑤②①⑥③④ D.④③②①⑥⑤

高一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1.B.(举:举起)

        2.C.(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介词,被/介词,给。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D,这样/曹操)

        3.A.(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4.D.(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

        5.B.

        6.C.(C项的'内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阐述的,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

        7、C“中国动画**失去民族特色,并不是因为向国外学习。而是因为太想追求国际化。

        8、B“孙悟空无所不能”夸大其词,原文中“抵不过师傅唐僧的一句咒语,说明孙悟空不能无所不能。观众喜欢孙悟空的原因是因为鲜明的性格差异。

        9、D应为“着重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10、B(让:责备)

        11、D(①②所陈述的事情,均在梁冀封为大将军之前。)

        12、A(梁冀刺杀了吕放,又担心梁商知道,就嫁祸给吕放的仇家,并请求让吕放的弟弟吕禹任洛阳令,然后让吕禹前去捉拿吕放的仇家,把仇家的整个宗族及一百多个宾客全都杀掉了。)

        参考译文

        梁冀,字伯卓。他两肩上耸,像鸱鸟栖止一样,眼睛像豺一样竖立,斜眼,眼光总是直勾勾的,说话口紧闭又含糊不清,勉强能写字计数。他从小就是显贵皇戚,四处游乐,自我放纵。章帝永和元年,梁冀被任命为河南尹。梁冀在任期间残暴放纵,做了许多违法的事,他的父亲梁商所亲信的宾客洛阳县令吕放,稍稍和梁商说了梁冀的一些缺点,梁商因此责备梁冀,梁冀就派人在路上刺杀了吕放。又担心梁商知道,就嫁祸给吕放的仇家,请求让吕放的弟弟吕禹任洛阳令,前去捉拿吕放的仇家,把他的整个宗族及一百多个宾客全都杀掉了。

        梁商去世还没有下葬,顺帝就任命梁冀为大将军,任他的弟弟侍中梁不疑为河南尹。到顺帝去世时,冲帝还在襁褓之中,太后掌控朝政,诏命梁冀和太傅赵峻、太尉李固总领尚书事务。冲帝又死了,梁冀就拥立了质帝。质帝年幼却很聪慧,他知道梁冀骄横,曾经在群臣朝会时,盯着梁冀说:“这是专横跋扈的将军。”梁冀听了,非常痛恨他,就让侍从把毒酒加到汤面里给质帝吃,质帝当天就死了。然后他又拥立汉桓帝,并屈杀了李固和前任太尉杜乔,天下的人都叹息恐惧,这事在《李固列传》里有详细的记载。

        梁冀听从孙寿的话,剥夺了许多梁家人的职权,对外给人一种谦让的感觉,实际上抬高了孙氏宗亲的地位。他们当中假托他人名义担任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等官职的有十几个人,都十分贪婪残忍、凶暴荒*,各自派遣自己的宾客去登记属县富人的名单,然后给这些人安上其他的罪名,把他们抓到监狱严刑拷打,让他们出钱赎出自己,给钱物少的人甚至被处死或流放。扶风人士孙奋家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孙奋只借给他三千万,梁冀大怒,就向郡县告状,指认孙奋的母亲是他过去守库的奴婢,说她偷了十斛白珠、一千斤紫金,反叛主人;于是就把孙奋兄弟抓起来拷打,打死在狱中,把他们一亿七千多万的财物全部没收了。

        元嘉元年,桓帝因为梁冀对自己有援立之功,就想用特别的礼遇来显示他的崇高地位,就召集朝中全部公卿,共同商议对待他的礼遇。于是有关官员上奏说梁冀可以入朝不小步快走,可以佩剑穿鞋上殿,谒见皇帝可以不自称名,享受和萧何同等的仪礼规格。梁冀还觉得他们奏请的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他专横行事,玩弄权势,一天比一天凶残放纵,各种大小的机要事务,没有一件不是先征询他的意见才做出决定的。

        梁不疑喜好儒家经典,善待士人,梁冀私下里十分痛恨他,就指使中常侍劝说皇帝,让他转任光禄勋。梁不疑因为兄弟之间有裂痕,感到很可耻,就辞去官职回到家中,和弟弟梁蒙一起闭门自守。梁冀不想让他们与宾客来往,暗地里派人穿着便服到他家门口,记下和他们来往的人。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第一次上任前,拜谒梁不疑,梁冀就暗示州郡的人以其他的事情来诬陷他们,结果他们都被剃光头发遭到毒打并被流放到朔方去。马融自杀未遂,田明就死在路上了。

        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通过小黄门徐璜,向皇帝陈述出现了日食等异常灾害,责任在大将军。梁冀听说后,暗地指使洛阳令逮捕了陈授,在狱中将他拷打至死。桓帝因此发怒了。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全部变卖,共获三十多亿,用来充实国家府库,因此减免了天下百姓一半的租税。开放梁冀的林苑,让贫民在里面安身立业。奖赏诛杀梁冀有功的人,封赏了尚书令尹勋及以下共几十个人。

        13、(1)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

        (大意2分,“所以”1分,“骋”1分,“信”1分)

        (2)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大意2分,“谬”1分,“名”1分,“胜”1分)

        14、 ①诗人独立溪边倾听流水的声音,沉迷于美好的山野之中,不知不觉日光已照到了小溪中央。(3分)②表达出诗人热爱山居生活、超然自得的感情。(2分)

        15、 ①动静结合。静态的独木桥与动态的流水、滚动的波光相映。

        ②以动衬静。潺潺的流水声、牛犊的低鸣更显出山野的宁静。

        ③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溪流、木桥等出自视觉,水声、牛鸣来自听觉。

        ④合理安排空间顺序。从小溪到木桥,再到对岸,由近及远。

        (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16、(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每空1分,共6分)

        17、A(玲珑剔透:①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②形容人聪明伶俐。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上行下效:(贬)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振聋发聩:用文字唤醒麻木的人(褒)。)

        18、B(A项,搭配不当,句中的“把”要改为“对”。C项,语意重复。“首开”与“先河”重复,可去掉“首开”的“首”。D项,表意不明。“他扮演的”到底是“王威”还是“王强”不明。)

        19、D。(④衔接横线前的内容,谈其身份,应放在首位;③介绍画中形象;②①⑥评论画中微笑的形象;⑤是总结。)

闻一多的诗歌《色彩》的阅读题及答案

       艾青诗选浪的赏析:《浪》这首诗,艾青正是以全部力量去完成了自己所选择的主题。《浪》这首诗,紧紧地围绕着主题展开。那就是写浪的力量,写对浪的赞美。

       《浪》这首诗写得很集中。集中,是艾青在诗歌创作中对自己的一种要求,也是他写诗成功的奥秘之一。

       从这首诗的结构上来看,也很简明、集中。从第一句“你也爱那白浪么──“,到“而我却爱那白浪”,这似乎只是一问一答,就把这首诗完成了。这真是功到自然成,这样一首好诗,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之中推到读者面前。

       艾青诗歌特点

       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

       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 答题模式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忠义,

       紫教我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1.诗中的生命‘色彩’包含什么哲理意味?

       生命中不仅有希望也有失望,不仅有快乐也有悲哀;生命不仅意味着活着,同时也意味着死亡,惟其如此,才要更加珍惜生命!

       2.生命既然有“悲哀”,并且黑要“加我以死”,诗人为什么还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呢?这一点,正是这首诗思想表达最闪光、最辨证的地方,它完整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看法:生命本身是一张“没价值的白纸”;生命只有拥有各种颜色,即有喜也有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才有意义;生命不仅意味着活着,同时也意味着死亡;尤其是有了死亡,人们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才会执著地追求发展、热情、忠义、高洁和希望,才能以正常心态看待生命中的悲哀,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死亡。总之“色彩”点染了原本苍白的世界,令世界五彩缤纷;“色彩” 象征人生的喜、怒、哀、乐,令人的生命和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而有价值。

       本人认为下列内容对相关知识的概括非常全面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步骤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这手法是怎样运用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三、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三)

        小结:(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3)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高考经典试题训练

        1.(全国卷Ⅰ)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 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步骤一)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二)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三)

        3、(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一)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两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4、(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后面的内容有烟云、大江、夕阳、寒鸦等(步骤一),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步骤二)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五、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七、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

       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好了,今天关于“诗歌创作课阅读理解及答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诗歌创作课阅读理解及答案”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