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戴望舒的名句有哪些_戴望舒的名言名句

ysladmin 2024-05-20 人已围观

简介戴望舒的名句有哪些_戴望舒的名言名句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戴望舒的名句有哪些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戴望舒

戴望舒的名句有哪些_戴望舒的名言名句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戴望舒的名句有哪些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戴望舒《雨巷》名作赏析

2.论戴望舒早期诗观的转变 戴望舒诗风的转变

3.戴望舒《雨巷》的原文及赏析

4.戴望舒 《八重子》赏析

5.关于石板路的诗句

6.戴望舒的《雨巷》谁知道?

戴望舒的名句有哪些_戴望舒的名言名句

戴望舒《雨巷》名作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戴望舒《雨巷》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戴望舒《雨巷》名作赏析 篇1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支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名作赏析

        《雨巷》写于1927年的夏天,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其时革命失败的阴云笼罩着中国大地,诗人只能在惶惶之中看着理想和现实的极端背离;另一方面,诗人居住在好友施蛰存的家中,他深爱着施的妹妹,却得不到对方任何的回应。压抑的外部环境和沉郁的内部心境的交互影响,使诗人唱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绝唱。

        巷子大多在江南,长长的、曲折的,有说不尽的风情,不尽的缠绵。江南的雨更美,柔柔的、迷蒙的,或带着淡漠的愁绪,或含有浓浓的温情。诗人在这样的雨巷中走着,独自“撑着油纸伞”,品味这雨、巷子和寂静带来的愁绪、感伤。诗人彷徨着:

        ……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姑娘来了,带着丁香般的颜色、丁香般的芬芳和丁香般的忧愁。姑娘和诗人共同走在这寂寥的雨巷,都撑着油纸伞,在彷徨,都带着说不出的愁怨,说不出的冷漠、凄清和惆怅。姑娘近了,投来一声莫名的太息,又渐行渐远了。

        这一切都如同梦一样,凄清迷茫。姑娘离去了,离开这可能产生爱情、产生温暖的雨巷。雨仍在下,巷子仍是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也逝去了,太息也消散了,连惆怅也变成冰冷、枯寂的惆怅了。

        诗人仍在撑着油纸伞,在独自彷徨。刚才的一幕,是梦还是诗人的情绪,是诗人的想象还是诗人心中的祈愿?在诗的结尾,诗人没有用“希望逢着”,而是用了“希望飘过”。那飘过的一瞬在诗人的心中升华了,成为一种境界:美。

        这首诗将象征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诗的意象浓而不结、繁而不乱,可谓环环相扣、丝丝在理:雨的凄清愁怨和巷子的幽微动人、丁香和姑娘、姑娘的惆怅和诗人的彷徨相得益彰。这些共同奏出了低沉而优美的调子,唱出了诗人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心绪。可以说,《雨巷》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标志,标志中国现代派诗歌的成熟;是一个成功的实验,既很好地吸收了西方诗歌中成功把握和表达现代社会的手法技巧,又很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古典的诗情画意。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丞,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诗人的代表人物。幼年患有天花,容貌因此被毁。1928年发表诗歌《雨巷》震动文坛,获得“雨巷诗人”美誉。但这并没有使诗人得到他苦恋的意中人——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的心。几经辗转,施绛年虽同意和他订婚,但也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必须留学回来才能结婚。1932年诗人去法国,1935年回国,此时施绛年已嫁作他人妇。诗人痛苦之下,找到施绛年,以一个巴掌结束了自己长达8年的苦恋。1936年戴望舒与穆时英的妹妹相识并结婚。抗战爆发后不久,诗人全家去了香港,诗人一边做抗日宣传工作,一边主编文学杂志。1941年被捕入狱,因此致病。1950年于北京逝世。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及译著等留世。

戴望舒《雨巷》名作赏析 篇2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赏析:

        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雨巷》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

        姑娘。”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雨巷》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与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还是这简直就是写的一场梦?

        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们多少联想!那破落衰败的篱墙莫非竟是姑娘的归宿?莫非丁香姑娘处境艰险?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击?这是感伤姑娘的不幸遭际,还是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第六节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望也彻底地毁灭了!这毁灭的希望,是诗人圣洁的爱情,还是诗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毁灭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追求。《雨巷》的末尾与首节回应,我依然独自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让诗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胧迷茫的梦幻中结尾。

戴望舒《雨巷》名作赏析 篇3

        原文介绍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着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圯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寞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的雨巷赏析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论戴望舒早期诗观的转变 戴望舒诗风的转变

       一)《雨巷》的多重情绪内涵

       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

       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 叶圣陶 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 陶 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 陶 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 陶 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巷》一诗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

       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帐。

       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2、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但诗人笔下的姑娘是感伤的,他拿丁香来比喻她。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她静默地走近”,有时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从身边飘过去,二人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继续追求。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静的,雨打动纸伞,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诗人就这样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在《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有深沉的内心世界,又有妩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难面前不弯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样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对方;也许他期待的永远是心中的影象。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而言,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对立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幸福地飞腾起来的理想与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对立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二)《雨巷》的艺术特色

        1、《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

       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 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 (《诗论零札》十三) 他认为诗的本质寓于要表现自己同隐蔽自己这两种愿望的永恒斗争之中,他谨慎地把他的“真实”巧妙地隐藏在诗作的“想象”的屏障里。法国象征派诗人之所以会对他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说是因为那种特殊的手法恰巧合乎他的既不是隐藏自己,也不是表现自己的写诗动机。从《雨巷》这首诗看,戴望舒的诗既不同于浪漫派的坦白奔放,直接抒情,也不同于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那样的把思想放在首位,戴望舒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的,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尤其要将真事隐去。《雨巷》虽然也有象征派的感觉的不可捉摸,内心状态的飘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胧;但它并不带有某些象征派诗歌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感情做骨架”,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中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架。诗中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细节,但时间、地点和情况也许都面目全非了。这也是象征派与浪漫派的一个极大区别。浪漫派诗歌大都写真人实事,即兴即景者多;象征派则很难由诗来推测作者,至少,这种推测是相当曲折的。同时,象征派诗歌的意义、主题,往往是通过暗示来表现的。《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死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些。

       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3、《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虽然不能说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至少也是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戴望舒《雨巷》的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1905-1950)是我国现代诗坛上一位引人注目的诗人。他以一首《雨巷》闻名于诗坛,从此便被冠以“雨巷诗人”。这首诗可称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历来广为传诵。然而,当诗人一九三二年赴法国前编诗集《望舒草》时,恰恰把这首给世人带来盛誉的诗剔除了,却保留了前一部诗集《我底记忆》中第三辑里以《我底记忆》为代表的七首诗。《雨巷》与《我底记忆》两首其早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作虽共同编入他的第一部诗集,但从其后来在《望舒草》中的取舍来看,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同的诗歌审美观念。从《雨巷》到《我底记忆》,诗人早期的诗歌观念发生了一次较大的转变。

       《雨巷》一诗作于一九二七年春夏之交,诗人此时年仅二十二岁。在此前的两年里,戴望舒曾先后在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及法科求学,课余曾译过法国前期象征派诗人魏尔伦、波特莱尔的诗。他在创作《雨巷》时,主要受了魏尔伦注重音乐性的诗论的影响。魏尔伦曾主张“万般事物中,音乐位居第一”。此外,在戴望舒开始诗歌创作之时,自由诗派的诗歌由于艺术锤炼不够,在诗坛上的影响逐渐减少,格律诗派日渐鼎盛。诗人以其对自由派诗歌缺陷的洞悉和对诗艺的锐意追求,很自然地接受了格律派的某些影响。杜衡在《望舒草?序》中就指出戴望舒作诗“追求着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地可‘吟’的东西,押韵是当然的,甚至还讲究平仄声”。这首被叶圣陶誉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雨巷》代表着他对新诗音乐美的追求达到了高峰,可见其早期在诗的形式上追求古典诗词般的格律、平仄、音韵等音乐性的东西是他当时诗歌创作的明显倾向。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中的节奏极富音乐性,韵脚的整齐划一,平仄的安排有致,重复的词语,一唱三叹的结构,使得诗情如流水,缓缓而行,却迂回曲折,情深哀婉又回环往复,更兼有古典诗歌的意象,借鉴了李商隐《代赠》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和李?《摊破浣溪沙》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名句,成功营造出寂寥悠长的雨巷、梦一般飘过的丁香般忧愁的姑娘等意象,把全诗笼罩在丁香一般清丽却又有雨中淡淡的愁怨的意境之中,可谓优美到了极致。从《雨巷》一诗可以窥见到那时的戴望舒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的是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法国前期象征派诗歌理论的完美融合,在形式上更加追求诗歌的音乐性。

       诚然,《雨巷》中韵脚之整齐讲究、音节之回环往复,意象之优美朦胧,是天衣无缝,但这种完美是否刻意而为,这种优美是否失之自然。他对古典诗词的韵律、情境的借鉴可以说无懈可击,但未走出自己的步伐。实际上,戴望舒对他的成名作并非十分欣赏。杜衡在《望舒草?序》中写到:“就是望舒自己,对《雨巷》也没有像对比较迟一点的作品那样地珍惜,望舒自己不喜欢《雨巷》的原因比较很简单,就是他在写成《雨巷》的时候,已经开始对诗歌底他所谓‘音乐的成分’勇敢地反叛了。”在《雨巷》之后他另辟蹊径,大胆地背判古典诗歌的音乐性,终于在诗观上有一次重大转变,开始走出了寻找表达“诗情”的更好的路,并力争“为自己制最合自己脚的鞋子”。《我底记忆》便是在这条新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我底记忆》一诗也是创作于一九二七年,比《雨巷》稍晚。但它标志着戴望舒诗歌艺术的定型,是从“雨巷”走向了另一片天地。这首诗写的是记忆:“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它存在在燃着的烟卷上,/它存在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它存在在破旧的粉盒上,/它存在在颓垣的木莓上,/它存在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别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它是琐碎的永远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是沉沉地睡了;/但是我是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从内容上看,他用意象来暗示,以简洁追求丰富,以有限追求无限,境界朦胧。诗中充满了矛盾复杂的情感,语言虽客观冷静,但却饱含深情。写出了诗人沉浸在这种回忆之中,剪不断、理还乱,早已厌倦却又无法忘记、但又不能释怀的愁绪难平的心境。本诗感情真挚,是诗人的心灵感悟,相较《雨巷》更加自然、不加矫饰地表露出诗人的内心情感。少了《雨巷》中匠心之作,而多了一份真诚的体验。从艺术上来看,《我底记忆》是戴望舒早期诗观转变的标志,从这里开始,他就将韵律作为“旧锦囊”彻底地抛弃掉了,而决心培育出新的芳草地。艾青也说:“戴望舒起初写的诗是用韵的,到写《我底记忆》时,改用口语,也不押韵。这是他给新诗带来的新的突破,这是他在新诗发展上立下的功劳。”

       戴望舒早期诗观最集中地体现在其最具代表性的诗论文章《望舒诗论》(后收入《望舒草》时改名为《诗论零札》)之中。该文于1932年11月发表在《现代》杂志上,虽在时间上比《我底记忆》要晚,但它体现了戴望舒在编诗集《望舒草》时的主导诗观。诗人在《望舒草》中舍《雨巷》留《我底记忆》,正说明了《我底记忆》一诗是能体现其诗观的较早的代表作,也说明了从《雨巷》到《我底记忆》,诗人的诗观发生了重要转变。我们将《望舒诗论》放在新诗理论批评史上来考察可以看到,它是针对闻一多一九二六年五月发表在《晨报》副刊《诗镌》上的《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倡的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而写下的。可以说《望舒诗论》是对闻一多“三美”说及格律派诗论的反驳。

       《望舒诗论》第一条“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表明他不同意诗歌一定要讲求“音乐美”。《望舒诗论》第二条“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第三条“单是美的字眼的组合不是诗的特点”,表明他反对诗歌一定要讲求“绘画美”。《望舒诗论》第七条“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第九条“所谓形式,决非表面上的字的排列,也决非新的字眼的堆积”,表明他反对诗歌一定要讲求“建筑美”。这是他从实践创作中体察到闻一多的“三美”说所存在的弊端而有针对性的反驳。后来他进一步的论述“自由诗是不乞援于一般意义的音乐的纯诗”,“诗情是千变万化的,不是仅仅几套形式和韵律的制服所能衣敝”,“每一首诗应该有它自己固有的‘完整’,既不能移植它自己固有的形式、固有的韵律。”从以上的论述来看,戴望舒已完全划清了与格律派的界限,对“自由诗论”或中国新诗的“自由化”有了较为成熟的独立思考。

       戴望舒反对诗歌一定要讲求“三美”原则,并不是反对诗歌要有韵律,他认为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固有形式、固有韵律”,如果像古典诗词那样用固定的体式,所有人写诗时都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填进去,是不可能作出好诗的。所以他提出了自由诗诗体的最高境界: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望舒诗论》第七条中说:“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规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愚劣的人们削足适履,比较聪明一点的选择合脚的鞋子,但是智者却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他认识到“诗情是千变万化的”,那么诗歌的体式绝不可能是固定的,不能用“仅仅几套的形式和韵律”去“衣敝”那丰富而变化着的诗情、诗意。再看《我底记忆》一诗,全用口语,句子长短不一,每节行数有多有少,呈现出口语的本色美,少了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出了对诗的散文美的追求。可见诗人走出了《雨巷》的整齐的韵律和形式,走向了能充分表达“诗情”的自由天地。

       《我底记忆》虽不能说已经臻于戴望舒的诗歌最高境地,但在其诗歌创造之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也是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所一直坚持的。从写作《我底记忆》一诗起,诗人逐步摆脱了法国早期象征主义诗风及当时格律诗派的影响,重新审视了诗的音乐性,跳出了整齐的韵律和形式的樊篱,开始了对“诗情”的追寻与探索,在新诗的自由化之路上昂首前行,最终成为现代诗坛中一位现代派的主将。

       参考文献:

       1、梁仁主编戴望舒诗全编[C]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9。

       2、潘颂德 中国现代诗论40家[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1。

       3、龙泉明 中国新诗流变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4、龙泉明、邹建军 现代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

       5、杨四平 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廖传文,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中文系教师。

戴望舒 《八重子》赏析

戴望舒《雨巷》的原文及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戴望舒《雨巷》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雨巷》原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注释:

1、丁香: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2、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3、太息:出声叹息。

4、颓圮(tuí pǐ):倒塌。

《雨巷》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赏析:

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逢着的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谁,结着什么样的愁怨不得而知。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还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也不得而知。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的或许是那负心的夫君,或许是想望如意的郎君,她的愁就像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这里可以看出,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那姑娘或许是我的心上人,或许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可以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与姑娘的相遇,可能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也可能就是写的一场梦。

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了联想。那破落衰败的篱墙是姑娘的归宿,还是丁香姑娘处境艰险,还是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击,这些都不得而知。

第六节“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望也彻底地毁灭了。这毁灭的希望,是诗人圣洁的爱情,又或者诗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毁灭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追求。诗的末尾与首节回应,我依然独自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让诗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胧迷茫的梦幻中结尾。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因诗作《雨巷》一度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关于石板路的诗句

       佳句:为我永远忧郁着的八重子,

        --此句前曾说在她的唇上,为她祝福。紧接着,诗人又来了一句话,深沉的呼唤,我永远忧郁着的八重子。这是一个近乎霸道,又表示着亲近的显示着分量的称呼,暴露出诗人对其人的永远尊敬、怜惜与祝福。在诗人心目中能得着常青树般友爱的舞女,不是寻常的舞女。

       赏析:这是一首给一位日本舞女的诗歌。一位有名有姓的舞女的诗歌。施恩没有像别的诗歌一样隐去名字,他觉得无须遮掩,他想为这样一位异国舞女写诗,她值得一个诗人的记忆。

       诗歌的开头一句,“八重子是永远地忧郁着”。永远的忧郁给八重子涂上了一个渺远寂寞的背影与底色。这底色预示着她的无可诉说的心事,是引起人同情的单薄柔弱的形象。因为这底色,诗人心底的感情有了喷发的依凭与通道。为了要使她欢喜,使她忘记无尽的寂寞凄凉的路,忘记遥远的乡思。诗人说,他只能微笑着。而且,在她的唇上位她祝福,愿她永远有着一张春花的脸和初恋的心。

       一个舞女,因为职业的缘故,浮华与热闹常常模糊人的视线与心灵。所以,她们的名字常常是无意义的符号,无须得到记忆。但奇怪的是,这是一个日本舞女,诗人不但给了她诗歌,而且给了名字的公开。依着诗人的个性与名望,这个舞女一定影响过他的心灵,才特意写下这首充满怜惜与友爱的诗歌。回顾诗人所写的情诗,哪怕“我的恋人”,也没有留下姓名。所以,“恋人”成为无名“英雄”。尽管诗人心里清楚,但后人不清楚。但一提到八重子,我们便想起这一首充满怜惜的诗歌

戴望舒的《雨巷》谁知道?

       1. 关于石板桥的诗句

        2. 关于石板诗句

        关于石板桥的诗句 1.带有“板桥”的诗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作者:王士祯 朝代:清

        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红板桥头秋光暮。淡月映烟方煦。

        作者:柳永 朝代:宋

        尽将舟楫板桥去,早晚归来更济川。

        作者:杜牧 朝代:唐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作者:张继 朝代:唐

        流水通春谷,青山过板桥。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才遵板桥曲,复此清涧纡。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作者:顾况 朝代:唐

        找了10条“板桥”,够用不?

        2.关于竹石的诗句

        咏竹 (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赋得阶前嫩竹 (陈 . 张正见)

        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

        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

        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咏竹 (唐.李峤)

        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气。

        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

        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 (唐 . 令狐楚)

        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

        青蔼近当行药处,绿阴深到卧帷前。

        风惊晓叶如闻雨,月过春枝似带烟。

        老子忆山心暂缓,退公闲坐对婵娟。

        秋日白沙馆对竹 (唐 .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初食笋呈座中 (唐 .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

        咏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风 (唐.唐彦谦)

        竹映风窗数阵斜,---人愁坐思无涯。

        夜来留得江湖梦,全为乾声似荻花。

        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咏竹 (唐.张必)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

        霜筠亭 (宋.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赋园中所有 (宋.苏辙)

        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

        斸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

        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

        繁华见孤深,一个敌千顷。

        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

        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径。

        新竹 (宋.杨万里)

        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未信怯春寒。

        咏东湖新竹 (宋.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野竹 (元.吴镇)

        野竹野竹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

        生平素守远荆榛,走壁悬崖穿石埭。

        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

        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

        新笋歌 (明.岳岱)

        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

        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

        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

        竞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 (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

        唐·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栽堪钓绵鳞。

        3.关于竹石的诗句

        1、《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注释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

        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

        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韧: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3、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

        4、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4.带有“板桥”的诗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作者:王士祯 朝代:清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红板桥头秋光暮。淡月映烟方煦。

        作者:柳永 朝代:宋 尽将舟楫板桥去,早晚归来更济川。 作者:杜牧 朝代:唐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作者:张继 朝代:唐流水通春谷,青山过板桥。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作者:李白 朝代:唐才遵板桥曲,复此清涧纡。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作者:顾况 朝代:唐找了10条“板桥”,够用不?。

        5.关于拙政园的诗词

        拙政园 兰雪堂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

        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

        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 缀云峰位于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

        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

        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

        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秫香馆 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

        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

        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涵青亭 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

        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

        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听雨轩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

        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远香堂 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

        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荷池宽阔,红裳翠盖,清香宜人。

        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尽收眼底,犹如观赏山水长卷。

        室内陈设典雅精致。小飞虹 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

        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 “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

        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

        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

        6.关于石板桥的作文

        村头有一条弯弯的小河,夏天河水是凉的,冬天河水是暧的,这一沟碧波,悠悠的飘然而去。飘散了多少至真至纯的纤纤年华。

        00小河上有一座窄窄的石板桥,桥的对面就是我童年的学堂。每天我都会踏着这座窄窄的小桥去追逐我孩提时的梦。

        00每天清晨出门奶奶都叮咛我,要好好上学,过桥的时候要小心。那时候我总爱玩,学习成绩也不怎么好。但我很听理解奶奶的用心良苦。所以每当我路过这座石板桥的时候,心里总会想起她的那一番话来。

        00有时候时间早,我就会放下书包静静坐在石桥上面沐浴暧暧的阳光,听听这潺潺流水之灵动。郁郁树荫上鸟儿之啾鸣。或憧憬如诗如画般的明天。

        00清晨小桥是我快乐的起点,黄昏小桥是我幸福的归途。每一次经过这里就像和老朋友谈心一样很温馨、很惬意又很踏实。

        00有一年冬天,川西平原下了一场很大的雪,雪花如白鸽翱翔一般在空中轻轻飞舞。风儿把片片雪花撒了一地,深夜依晰听得见小屋周围的竹林里偶尔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第二天早晨才发现一些竹子已经弯下了腰,大自然为它披上了一层雪白的冬衣。

        00这一天我就穿梭在白悠悠的乡间小径上,继续追寻童年时代的梦。

        00这时的石板桥就像一块天然的大雪糕。真不想损坏大自然送来的精美艺术品。然而桥那边的朗朗书声就宛若一支天籁之音飘在漫漫雪花之中,这时朵朵雪花更像是跳动的串串音符,和着朗朗书声在空中起伏跌宕、漫天飞舞。于是我小心翼翼的走在堆满厚厚雪花的青石小桥上。鞋底与桥上的积雪发出的摩擦声就好似音乐厅里荡着的七彩音律,声声入耳。

        00看着石板桥上留下的那一串小脚印,我笑了。难道这就是岁月的足迹吗?

        00雁来雁往,花开花落。岁月已漫步十余个春秋,我也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小毛孩子了。树上的细细柳丝轻轻飘舞,飘起了我的思绪。多想再回去看看昔日的那座小桥啊!

        00如今我又回到了老朋友身旁,这座童年的小桥依然静静的躺在那儿。它知道我会来,它是在等我吗?它还是那么的年轻,一点也看不出岁月曾经从这里流淌过。

        00我又坐在了它的怀里,就像小时候走路累着了一样依偎在它的身旁。细细的聆听这一沟涓涓河水哗啦啦的歌唱,这歌是唱给我们俩听的。它永远也不会寂寞,因为有小河为它唱歌。

        00昨天的束束暖阳,照不到今天的树叶。但往昔的小桥带给我的点点滴滴我都历历在目,直到永远。石板桥将会继续为人们奉献,继续坚守它作为桥的那一份责任。

        7.关于石头的诗句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 《石灰吟》

        意为: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2、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曹雪芹《题自画石 》

        意为:喜爱这一拳石头,生得自然灵动、七窍玲珑。

        3、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意为: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4、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刘方平《望夫石》

        意为:佳偶良人成了一座座古石,苔藓除去了又长,花开了又败。

        5、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白居易《莲石》

        意为:在水中有一座两座碧绿的石头,白莲也开了三四朵。

       关于石板诗句 1.有石板路,雨,红雨伞的诗句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2.关于青岩的诗句

        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叹为观止.一条条纵横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弯曲狭长的小巷,分列两旁的、古老的石柜台和木柜台,门窗间精雕细刻的小棂,石坊上倒立的石狮……无不引人发思古之幽情.信步走进一条叫做“背街”的小巷,立即感到一种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的莫大距离,青石板铺的路、青石板垒的墙,仿佛是一条石板制成的时空隧道.还有令人称奇的,小小古镇居然同时有古老的寺庙、肃穆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被人称为“三教并存”.站在定广门上远远望去,尖顶的教堂与巍然的百岁坊遥遥相对,东西方文化矛盾而又统一地在小镇上合理地存在着.初一、十五,寺庙里香火不断,而周日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络绎不绝.偏远的地方多宗教场所并不足为奇,奇的是,镇民与生俱来的、对外来事物的宽容与大度,使本不属于这方天地的宗教信仰也在此生生不息.站在青岩镇的城楼上远眺,尖顶的教堂和肃穆巍然的贞女牌坊遥遥相对,你不觉得它们之间的突兀,反倒感觉出一种参差文化的不对称美,就像那镂空花窗、玻璃青瓦和五颜六色的现代商品,流露出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扯不断、理还乱.青岩最好的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淳朴民风.累了,镇民会挪出自己的椅子让你歇歇脚;渴了,会端上一碗清凉的苦丁茶,还要为你说上一段青岩的典故,让你的精神也解解乏.这一切,是可以随意享受的,如果你执意要给钱,一句“随便拿一点就行”或“几块钱就行”的话语更让你从心眼儿里喜欢这个小镇.

        也就是说,小镇中既有佛教徒、又同样盛行天主教和基督教,无法得知这样的“三教并存”现象是如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但据镇上人说,每每到了初一、十五、寺庙里的香火是不会断的,而周日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而除了寺庙、教堂,镇上最有文化代表性的东西可能就是保存完好的古代牌坊,据说古镇原来是有8座石牌坊的,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只留下三座了,它们分别是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南门内的“赵伦理百岁坊”和靠近定广门的“周王氏媳妇刘氏节孝坊”,其中以节孝坊的建造最为大气,坊的上方甚至还镶嵌着圣旨立匾.更为戏剧化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教堂就建在象征东方传统思想的节孝坊对面,高高尖顶屹立了百年之久,这种参差交错的不对称美以一种强烈的反差,被渲染到整个文化气氛中,所以在这里看似激烈的文化宗教冲突,却空前地融合起来,让人不得不感叹此弹丸之地内的文化包容性是多么神奇.

        青岩名人“黄老伯”家,此行的目的是看看那口传说中的井——蜜泉.黄家就靠着这口井里的水做出了闻名贵州的“黄记玫瑰糖”.黄家院子里有两口井,一口地势较低,那里面的水一般是作洗涤之用的,而另一口井地势就相对高一点,“蜜泉”两字刻在井口的石碑上,特别惹眼.浅尝一口,水质特别甘洌,清爽无比.不禁一口气把整碗都喝了下去.青岩在周边地区以玫瑰糖闻名,而这玫瑰糖就以黄家的卖得最好,原来好就好在这一口井上了,用这水做出的玫瑰糖能不香甜吗?

现代诗人作品佳句

       雨巷 ——戴望舒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 chì chù )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 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评价他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出身于职员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 1

       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1月,诗创作合集《望舒诗稿》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孤岛”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并创作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并进行著、译、研究等工作。1948年,因参加民主运动受国民党政府通缉,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达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2月28日因气喘病逝世。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胡乔木《悼望舒》,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 戴望舒的创作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收在《我的记忆》集的《旧锦囊》《雨巷》两辑内,这时诗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明显具有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影响。《雨巷》为此时期的代表作,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受到人们注意。当它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时,叶圣陶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第二阶段的创作包括《我的记忆》集内《我的记忆》一辑、《望舒草》的全部以及《灾难的岁月》集的前几首。此时较多接受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耶麦、保尔·福尔等人的影响,经过创作实践,也对诗歌艺术建立了自己的见地。诗集《望舒草》中的《诗论零札》反映了他此时对诗歌的理解。如认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即不同于他第一阶段的创作,不同于魏尔兰,而接近后期象征派诗人的观念;又如对待韵律和形式,他反对“削足适履”或“选择鞋子”,而主张“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即强调独创。总之,这一阶段诗歌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他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使他成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指主要以《现代》月刊为中心进行创作活动并形成了相近的艺术倾向的一部分诗人)的代表,较早就在中国出现的象征派诗歌创作从神秘难懂到此时的为人理解或欣赏,有他的重要劳绩。但这两个阶段的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思想情绪等都还有较明显的局限。一些论者,包括他的友人,曾指出其作品中“消极”“狭窄”“幻灭”“陶醉”等因素。这既反映了在当时社会中一些有才智的青年的个人不幸、徘徊和忧郁,也显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第三阶段的创作,指《灾难的岁月》集里的大部分。抗战开始后,他的诗歌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都转向积极明朗。1939年《元旦祝福》一诗祝福祖国和人民,渴望自由解放。1941年在日寇监狱中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对祖国的解放区怀着深情。现在见到的最后一首诗《偶成》,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呼唤着“生命的春天重到”“像花一样重开”。这三个阶段创作的发展,正反映了一个正直的、有高度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的真实而艰辛的生活道路。 作为一位有成就的诗人,戴望舒文艺实践的领域是宽阔的。不仅创作诗歌,而且写散文、论文等,研究、论述的范围不仅有大量外国文学,而且包括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等。同时,还作了大量的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1月,诗创作合集《望舒诗稿》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孤岛”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并创作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并进行著、译、研究等工作。1948年,因参加民主运动受国民党政府通缉,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达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2月28日因气喘病逝世。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胡乔木《悼望舒》,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 戴望舒的创作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收在《我的记忆》集的《旧锦囊》《雨巷》两辑内,这时诗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明显具有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影响。《雨巷》为此时期的代表作,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受到人们注意。当它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时,叶圣陶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第二阶段的创作包括《我的记忆》集内《我的记忆》一辑、《望舒草》的全部以及《灾难的岁月》集的前几首。此时较多接受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耶麦、保尔·福尔等人的影响,经过创作实践,也对诗歌艺术建立了自己的见地。诗集《望舒草》中的《诗论零札》反映了他此时对诗歌的理解。如认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即不同于他第一阶段的创作,不同于魏尔兰,而接近后期象征派诗人的观念;又如对待韵律和形式,他反对“削足适履”或“选择鞋子”,而主张“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即强调独创。总之,这一阶段诗歌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他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使他成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指主要以《现代》月刊为中心进行创作活动并形成了相近的艺术倾向的一部分诗人)的代表,较早就在中国出现的象征派诗歌创作从神秘难懂到此时的为人理解或欣赏,有他的重要劳绩。但这两个阶段的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思想情绪等都还有较明显的局限。一些论者,包括他的友人,曾指出其作品中“消极”“狭窄”“幻灭”“陶醉”等因素。这既反映了在当时社会中一些有才智的青年的个人不幸、徘徊和忧郁,也显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第三阶段的创作,指《灾难的岁月》集里的大部分。抗战开始后,他的诗歌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都转向积极明朗。1939年《元旦祝福》一诗祝福祖国和人民,渴望自由解放。1941年在日寇监狱中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对祖国的解放区怀着深情。现在见到的最后一首诗《偶成》,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呼唤着“生命的春天重到”“像花一样重开”。这三个阶段创作的发展,正反映了一个正直的、有高度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的真实而艰辛的生活道路。 作为一位有成就的诗人,戴望舒文艺实践的领域是宽阔的。不仅创作诗歌,而且写散文、论文等,研究、论述的范围不仅有大量外国文学,而且包括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等。同时,还作了大量的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

       编辑本段诗作鉴赏

       《雨巷》1927年夏天,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来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是不能把叶圣陶先生的奖掖忽略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1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辑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的有力的推荐,使戴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 序》)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和“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述和自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系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唐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定西那个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分。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的。”(《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每节押的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读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读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复,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戴望舒这种对新诗音乐性对追求,到《雨巷》是高峰,也是结束。此后,他开始了“对诗歌底他所谓‘音乐的成分’勇敢的反叛”,(杜衡语)走向对诗的内在情绪韵律的追求。他的另一首著名诗篇《我的记忆》,就是这种追求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戴望舒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他新的美学见解和艺术追求,但这决不能否认《雨巷》对新诗音乐美尝试的意义。偏爱是艺术欣赏的伴侣。这首《雨巷》,是新诗中一颗发光的明珠,值得我们珍读!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编辑本段作品评述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戴望舒《雨巷》的意境取自浣溪沙李璟中的“丁香空中结雨中愁”但又有发展。请作简要分析

       1. 外国诗人的作品诗名:作者:佳句:我国现代诗诗名:作者:佳句:快

        外国诗人的作品诗名:《西风颂 》作者:雪莱佳句:要是冬天 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或者译为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外国诗人的作品诗名:《啊,船长,我的船长 》作者:瓦尔特?惠特曼 佳句: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我国现代诗诗名:《雨巷》作者:戴望舒佳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国现代诗诗名: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 佳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 当代文学作家有名的诗句

        艾青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贺敬之:桂林山水入襟,

        此景此情战士的心——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郭小川: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

        要革命,决不能止步不前,哪怕是面对刀丛。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3. 外国诗人的作品(带有佳句)

        1 西班牙诗人 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 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巢,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慢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2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 而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 用自己冷漠的心 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3 《小小的心灵》 [奥地利]卡夫卡 小小的心灵/你跳跃的舞姿/头枕温暖的空气/脚从闪光的草丛中抬起/草在风中难以自已 。

        4 《梦的城堡》 [加]马塞尔.纳多 想象的屋顶/美丽/碎石镶边/水之镜/树的反影/悠闲地漫步/这城堡/成为一座田园诗的象征 5 《我们在这儿编织花环》 [瑞典]萨克斯 我们在这儿编织花环/有人编入雷的紫罗兰/我只用一环草茎/充满沉默语言/它使空中迸射出闪电 6 《风景》 [瑞典]马丁松 苍翠的野地上一座石桥。 一个孩子站着,望着流水。

        远处:一匹马, 背托一抹斜阳。 它静静地饮水, 鬃毛散落在河中 7 《孤独者》 [德]里尔克 不:我的心将变成一座高塔, 我自己将在它的边缘上; 那里别无它物,只有痛苦 与无言,只有大千世界。

        只有一件在巨大中显得孤单的东西, 他时而变暗,时而又亮起来, 只有一张最后的渴望的脸, 被摈弃为永远无可安慰者。 只有一张最远的石头脸, 甘于承受其内部的重量, 而悄然使之毁灭的广漠空间, 却强迫它日益趋于神圣。

        《风景》 [瑞典]马丁松 苍翠的野地上一座石桥。 一个孩子站着,望着流水。

        远处:一匹马, 背托一抹斜阳。 它静静地饮水, 鬃毛散落在河中, 6 泪水流在我的心底 魏尔伦 泪水流在我的心底,恰似那满城秋雨. 一股无名的情绪,浸透到我的心底. 嘈杂而柔和的雨,在地上、瓦上絮语. 啊,为一颗惆怅的心而轻轻吟唱的鱼雨! 泪水流得不合情理,这颗心啊 厌烦自己. 怎么?并没有伤痕?这悲哀说不出道理. 这是最沉痛的痛苦,当你不知它的缘故. 既没有爱,也没有恨, 我心中有这么多的痛苦! 7 爱 罗伊.克里夫特 我爱你, 不过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 和你一起时, 我的样子. 我爱你, 不过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 还因为, 为了你, 我能做成的事. 我爱你, 因为你能唤出, 我最真的那部分. 我爱你, 因为你穿越我心灵的旷野, 如同阳光穿透水晶般容易, 我的傻气,我的弱点, 在你的目光里几乎不存在. 而我心里最美丽的地方, 却被你的光芒照得通亮. 别人都不曾费心走那么远,别人都觉得寻找太麻烦, 所以每人发现过我的美丽, 所以没人到过我这里.。

4. 中国著名现代诗诗人和作品

        年代:现当代

        作者:徐志摩

        作品:再别康桥

        内容: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年代:现当代

        作者:汪国真

        作品:感谢

        内容: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年代:现当代

        作者:席慕容

        作品:咏叹调

        内容:不管我是要哭泣着

        或是 微笑着与你道别人生原是一场难分悲喜的

        演出 而当灯光照过来时

        我就必须要唱出那

        最最艰难的一幕

        请你屏息静听 然后

        再热烈地为我喝采我终生所爱慕的人啊

        曲终人散后

        不管我是要哭泣着

        或是 微笑着与你道别我都会庆幸曾与你同台

5. 外国诗人作品 佳句一句 (带诗人 诗名)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不要一路流连着采集鲜花保存起来,向前走吧,因为沿着你的路鲜花将会不断开放。——[印度]泰戈尔

        我个人建议如果你喜欢外国诗歌的话直接去搜索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流萤集》,《新月集》等等,他的作品蕴含一种大爱无边玉希望,都是佳句,直接百度就出来了。另外还有纪伯伦的诗集与散文诗,他把泪与笑发挥到了极致,还有普希金的诗集。

        这三个人的诗歌全是佳句 也是对中国近代诗人影响力最大的 如徐志摩 林微因 冰心 等等 百度就知想要哪句自己选 你提的范围太笼统了

6. 写人的现代诗诗人名字和作品

        <河伯与海 >

        有一阵风曾四海为家

        从东吹到西从南吹到北

        没有人爱过他

        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姓名

        如被彗星的尾巴“污染”的整个夜空

        命运女神不曾眷顾

        或者是你拒绝了

        清楚的痛苦糊涂的幸福

        在春天

        你已经以另一种方式复活

        在野花中在麦子中

        不是十个而是千万个

        你需要一座牢而不是一支笔

        束缚住的想象不会吞噬

        吞噬跃马奔腾的草原

        会剩下一滴血滴在石头上像盛开的桃花

        本来是一件白色的物品

        因饮血而殷红

        蜷缩于初潮后大地的子宫

        等待一辆三月的竹子

        北方我还没有去过

        能想象到的只有高 远和草原

        春天来的很早没来得及脱下衣服

        没来得及马革裹尸

        李子开满了天空

        今天 我怀念你

        也怀念另一个人

        天光下你们曾歃血为盟

        我们都把她辜负

        一个叫你死一个叫我活

        命运的四方天空不只有北也有西

        古老东方的寄语绝不会从南方重新来过

        这只年迈的狮子

        诗歌的情人

        一个人的王座

        孤独 高傲 漫漫

        慢慢成为一颗豆子

        落入村口的磨盘

        吱呀 吱呀

        吱呀 吱呀

        南方是火是瘟疫

        赤地千里

        残花败柳自怜于一晚风霜

        肮脏的护城河也已经洗不干净

        到海边去

        到更远的大洋中去

        路程还很遥远

        河伯的身子着了火

7. 现代写男女之间的友情,爱情的诗人作品或经典诗句,古代的也行

        记得他有一次,呵呵```

        致橡树

        开放分类: 文学、诗歌、散文、舒婷、英文版

        致橡树

        作者: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评析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8. 寻现代诗中的名句

        1、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沙扬娜拉》

        2、我把你这对乳头

        比成着两座坟墓

        ——郭沫若《Venus》

        3、青松和大海,鸦背驮著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闻一多《口供》

        4、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

        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

        ——胡适《一念》

        5、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6、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7、我一步一回头

        瞟我意中人

        ——汪静之《过伊家门外》

        8、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卞之琳《断章》

        9、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10、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11、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

        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死掉

        ——鲁迅《爱之神》

        12、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李金发《弃妇》

        13、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

        14、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呵,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何其芳《预言》

        15、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6、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冯至《蛇》

        17、最后见你是我做的短梦

        梦里有你还有一群冬风

        ——邵洵美《季后》

        18、美开了一家当铺

        专收人的心

        到期人拿票去赎

        它已经关门

        ——朱湘《当铺》

        19、请将你的心比一比我的心

        看到底谁的狠,谁的硬,谁的冷

        为你我已经憔悴不成人形

        ——刘梦苇《示娴》

        20、花瓣儿在潭里

        人在镜里

        她在我的心里

        只愁我在不在她的心里

        ——康白情《疑问》

       

       戴望舒在《雨巷》中承续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丁香的意蕴更加情绪化,使丁香有了更深的忧郁。更为灵慧的是,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分寥落。诗人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

       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我们在朦胧地巷陌里感受,诗人在雨巷里用心述诗语,描摹其情感流动。人与物天然相和,物我合一,将细腻的心境与自然的灵动谐和。

       好了,今天关于“戴望舒的名句有哪些”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戴望舒的名句有哪些”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