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老子名言名句解释_老子名言名句解释大全

ysladmin 2024-05-19 人已围观

简介老子名言名句解释_老子名言名句解释大全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老子名言名句解释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1.老子道

老子名言名句解释_老子名言名句解释大全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老子名言名句解释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1.老子道德经名句解析

2.一句话总结道家思想,道家最经典的一句话

3.《道德经》名言50句,句句经典

4.《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

5.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老子名言名句解释_老子名言名句解释大全

老子道德经名句解析

       从上边的老子名言可以看出,不争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大智慧者的处世方式。

       笔者在《道德经》中,挑选出五个代表老子“不争”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释,帮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争”思想。

       一,《道德经》讲:“大智若愚”。因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华也不向外显露,所以外表看起来很普通甚至愚笨。

       人争夺名利地位的心理过于强烈,对利益过于贪心,容易导致事业失败。少争夺名利地位或不争夺的,才能成功。不争夺名利地位的,才是大智之人。

       二,《道德经》讲:“圣人行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为大智者(圣人)不争名利地位,所以生活中只做些普通的事,没有什么作为,这就是“无为”。因为大智者不想得到老师的地位,所以不用语言去教导别人,这就是“不言之教”。

       没什么作为和不用语言去教导别人都表现出大智慧者(圣人)的“不争”思想

       三,《道德经》讲:“上者,下知有之”。

       意思是说,上等的领导因为不争名利地位,所以很少做事,没什么作为。下面人只知道有他这个人存在,并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劳。

       但没有作为的领导工作效果是最好的。因为他给下属以高度的信任,不干预下属的工作,让下属自主决定怎么干。下属感觉能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整个单位的工作效果是最好的。

       正是因为上等的领导不追求名利地位,所以这个单位的工作才达到最好。由此看出“不争”的好处。

       四,《道德经》讲:“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是像水那样。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居于低洼之地。居于低洼之地反映了水“不争”的思想。不争的,是上等的“善”。

       一般人都是追求高地位,而水愿意处于低洼之地。愿意处于低洼之地的就是不争之人,不争之人有大智慧。庄子就是这样,他一生都过着贫穷的生活,国君请他去做相国,他却不去。他就是不争名利地位而很有智慧的典型例子。

一句话总结道家思想,道家最经典的一句话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4、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

       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

       7、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庄子

       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11、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1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1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1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8、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2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2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25、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

       26、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2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武

       28、严家无悍勇,慈母有败子。——韩非子

       29、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30、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鬼谷子

《道德经》名言50句,句句经典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古老的道家思想精华,创立了道家这一思想流派。

       自那以后数千年,道家思想一直在流变中发展、前进,流传下来许许多多学术著作、经典理论。

       那么今天的 道家文化 就为你总结,道家传世智慧中,哪一句最经典。

       

        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大道顺应自然乃无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

        赏析: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

        赏析:老子在此用递推的方法向人们阐释了何为“道法自然”的原则。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也就是说只有顺从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地生活,天、地、人才能按照各自的自然规律运行,相安无事。

        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获益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处世善于安居卑下,心地善于保持深沉,交友能相亲相爱,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才能,行为善于待机而动。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赏析:道家认为,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而有道行的人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由于做事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也不会带来烦恼。为人处事应该顺从天意,顺其自然。

        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驰骋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空隙的东西。所以我知道了“无为”的好处。

        赏析:“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家思想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至柔”在这里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老子在这句话中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

        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赏析:道家认为,在自然面前,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各自按照各自的规律生存、进化、发展着。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

        以上这些出自道家经典的句子,都是历经千年流变依然脍炙人口,盛行不衰的智慧之语。但其中最经典的,应该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莫属,这句话,在小说、影视作品中经常登场亮相,想必大家经常听、也经常引用,但也正是这句话,暴露了我们最常犯的国学错误。

        许多人以字面来理解这句老子名言,认为“不仁”指的是“不仁慈、残暴无道”,反应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然而实际上,“不仁”指的是不感情用事,全句不是表达遭受到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相反,指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即,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这句话表述的是老子无神论的思想倾向,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否定了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结束语:道家思想深奥莫测,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玄学色彩,从古至今引起人们的各种揣摩与解释。当今道家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在了解、学习道家典籍时,我们不能想当然,凭空猜测臆断,否则就难以感受道家思想的魅力了。

《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名言50句,句句经典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道德经》这本书。《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04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05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0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07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感悟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08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09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感悟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老子《道德经》经典名言50句,句句经典,建议收藏,时常细读

        11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12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感悟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4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5 物壮则老。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感悟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16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老子《道德经》经典名言50句,句句经典,建议收藏,时常细读

        1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18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19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20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21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2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23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感悟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2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感悟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25 治大国若烹小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感悟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26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27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28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29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感悟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30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老子《道德经》经典名言50句,句句经典,建议收藏,时常细读

        32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33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感悟“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34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翻译讲解: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最强。

        35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感悟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36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翻译讲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感悟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37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感悟治理国家,当施仁政。以暴治民,民必反也。

        38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翻译讲解: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

        感悟弱可能转强,而强还会转向衰落。

        39 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感悟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40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翻译讲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感悟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感悟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

        42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感悟此句成为历史上众多名士的诉求。

        43 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

        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老子《道德经》经典名言50句,句句经典,建议收藏,时常细读

        44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翻译讲解: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感悟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45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感悟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46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47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感悟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48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感悟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49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50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翻译讲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感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意思是: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春秋·老子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扩展资料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也是人们相当熟的名言。“辱”是一个借字,本字是的意思是黑点,或者引申为暗昧。

       深知明亮,却安于暗昧,就可以成为天下的川谷。川谷是个比喻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众望所归。这是形容一种处世的心态。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作一些发挥,展开其中所蕴涵的几个道理。

       首先,我们对明白光鲜的那一面是要承认的。有些人解老子,看老子否定盛满,便拒绝盛满,甚至持视而不见的态度。

       老子是说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确实劝说人们“功遂身退”。但如果在盛满的时候还视而不见的话,显然此人让人觉得有点“孺子不可教也”。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客观而清醒的务实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地确认现状才能解决问题。

       其次,“守其辱。”深知明亮,甚至正处在光艳耀眼的状态之中,那么就需要作一个合适的选择,虽然不一定必须按照老子所说的,但他的这句话是个很好的提醒。再次,知其转化。

       中国网-解读老子: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能力训练# 导语《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下面是 分享的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释: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解释: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解释: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解释: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解释: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解释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解释: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解释: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释: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解释: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评价。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解释: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释: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5、物壮则老。

        解释: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篇二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解释: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解释: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解释: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释: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5、治大国若烹小鲜。

        解释: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解释: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释: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解释: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1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释: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

        1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解释: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1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解释: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1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解释: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14、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解释: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

        1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解释: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篇三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解释: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解释: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的声音听不到声音,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4、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解释: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6、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解释: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解释: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8、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解释: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弱可能转强,而强还会转向衰落。

        9、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解释: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1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解释: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

        1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解释: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此句成为历众多名士的诉求。

        13、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解释: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1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释: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1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解释: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篇四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解释:“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非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有”这个层次上,说到头都是“镜花水月”、“电光石火”、“梦幻泡影”一类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过分重视的。

        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释: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生活得更长久。

        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轻浮,是不懂得自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所以君子每日的行为,都展现稳重、安定的样子,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急躁不安。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处理困难的事情必然从容易处下手,处理大事也必须从细微处开始。所以,圣人从不好高骛远,而是大处着眼,小处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而成就了大业。

        6、见小曰明,守柔曰强。——《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能够从事情的细微之处发现真理,才是明智的表现;能够坚守柔弱的信念,才能以柔克刚,成为真正的强者。

        7、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永远没有名字可以形容,简单质朴,虽然小而不见,但是天下万物没有能让它屈服的。人生真正的快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难求,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守住简单、质朴,就会找回人生真正的快乐。

        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根之人闻道后,恍然大悟,马上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中根人闻道后,半信半疑,似懂非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毫无所得;下根人闻道后,难以置信,置若罔闻,甚至大加嘲笑。如果让下根之人听了以后不觉得可笑的话,那就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了。

        9、不自见,故明。——《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不自以为是,坚持己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就能正确客观的看清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相反,愚蠢的人刚愎自用,受到别人一点点批评就会大发脾气,即使别人是对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也会反驳而不听取。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真正体悟大道的人,知道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大道的本质,所以就不说;能用语言描述出大道来的人,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体悟大道。放在生活中就可以这样解释:有智慧的人,一般不会轻易发言;随意发言的人,肯定没有智慧。

        1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解释: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释: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1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1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释: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1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释: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好了,今天关于老子名言名句解释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老子名言名句解释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老子名言名句解释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