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有关档案的名人名言_关于档案的名人名言

ysladmin 2024-05-19 人已围观

简介有关档案的名人名言_关于档案的名人名言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有关档案的名人名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有关档案的名人名言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1.五年级名人小档案有什么?2.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生平简介以及名言

有关档案的名人名言_关于档案的名人名言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有关档案的名人名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有关档案的名人名言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1.五年级名人小档案有什么?

2.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生平简介以及名言~!要用于高考作文的~!

3.档案相关诗词有哪些

4.李白名人小档案:简介,4个名言

5.名人小档案之一:鲁迅怎么写简介和名言?拜托了,学霸!

6.名人小档案怎么写 要三个

有关档案的名人名言_关于档案的名人名言

五年级名人小档案有什么?

       孟子简介:(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名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文天祥简介:(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老子简介: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名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名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12月19日唐宋八大家之一名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洵简介:苏洵(号老泉,字明允)2年己酉(1010年出生)唐宋八大家之一名言:?我客至止,我迎于门。来升我堂,来饮我尊。羞鳖不时,詈我不勤。求我何多,请辞不能。客谓主人:唯子我然。求子之多,责子之深,期子于

       苏辙简介:(1039~1112)。唐宋八大家之一名言: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似衰翁

       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名言: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名言: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名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生平简介以及名言~!要用于高考作文的~!

       档案馆的诗词有:《过澳门历史档案馆》。

       档案馆的诗词有:《过澳门历史档案馆》。注音是:ㄉㄤ_ㄢ_ㄍㄨㄢˇ。拼音是:dàngànguǎn。结构是:档(左右结构)案(上下结构)馆(左右结构)。词性是:名词。

       档案馆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档案馆是集中、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是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中心,是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二、引证解释

       ⒈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机构。我国中央及各省市都建有此机构。周朝的天府,汉朝的兰台、东观,唐朝的史馆,宋元的架阁库,明朝的皇史_,清朝的内阁大库,都是中国历代王朝集中保管档案的地方。

       三、网络解释

       档案馆档案馆是收集、保管档案的机构。负责接收、征集、管理档案和开展档案利用等。中国周代的天府,汉代的石渠阁,唐代的甲库,宋元的架阁库,明清的皇史_等,都是历代保管档案的机构。建国后,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档案馆。

       关于档案馆的成语

       堆案盈几秦楼谢馆楚馆秦楼谢馆秦楼拍案而起案剑_目秦楼楚馆

       关于档案馆的词语

       楼堂馆所画眉举案拍案而起楚馆秦楼李膺门馆秦楼谢馆冤假错案青楼楚馆歌楼舞馆堆案盈几

       关于档案馆的造句

       1、各地全面开展档案馆收集范围以及机关企业事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制定、审核和实施工作,促进各类档案应归尽归。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大量存档与当时国民政府“国史馆”内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战资料首次集中公开,再现了当年国共合作、抵抗日军的历史。

       3、是自由的,免于扭曲,走出,档案馆,避免纳粹,操纵和重版,费,远离出版商这一版权形式。

       4、毛福民说,档案馆是档案资源的保管基地,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馆工作的永恒主题。

       5、英国国家档案馆于本周四解密了相关文件,这其中包括空军军官的孙子写给国防部的信件以及当时丘吉尔就此事做出的反应。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档案馆的详细信息

档案相关诗词有哪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腐败,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7]。淳熙十三年,知严州[8]。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

        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家居时“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因为养生有术,嗜食薏米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聪目明。期间虽仍有向朝廷提出抗敌作战的主张,但始终遭受非议。最后于在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阴历日期,阳历为公元1210年1月26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6岁[1]。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高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婉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诗人七十五岁时,住在沈园的附近,这年唐琬逝去四十年,“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重游故园,挥笔和泪作《沈园》诗:(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烟雨沈园中,恍恍惚惚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正缓步踱过伤心桥,踯躅在满地落叶中。已无蝉声,也无画角,只有一个默然凝望断墙柳絮的老人。

        诗人八十一岁,又作梦游沈氏园亭诗,写下了: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这两首诗以梅花作为主要意象关联到一起,既表示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尘,犹有香如故”,老而弥坚,至死不变,也寓示唐琬高洁的品行,坚韧的节操,更表现出两人的爱情,尽管经历了尘世风霜,天荒地老,但不变依旧。

        诗人八十四岁,离逝世只一年,再次重游沈园,怀念唐婉,此情至死难忘。

        《春游》诗云: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是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自知不久于人世,仍然念念不忘当日眷侣,这一梦长达五十年——半个世纪,虽然仍自感匆匆,却赢得了天长地久,这正是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从那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词、传说中唐琬的唱和开始,加上他几十年后陆续以沈园为题悼念唐琬的几首诗,陆游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段流芳百世、凄婉感人的爱情悲剧。

        陆游临终前一年,再游沈园,写下最后一首思念唐婉的诗:《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约四千余篇。他的重大贡献在于和欧阳修一起建 树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代表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春夜>>,<<荔枝叹>>等。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其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苏轼是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苏轼是宋代著名画家,"湖州墨竹派"创史人之一,苏轼善画枯木丝竹,兼擅人物花鸟,尤善画佛。他画的墨竹,运笔清拔,英风劲色,使人应接不暇,枯槎寿木,丝竹断山,放笔直取如入风烟无人之境。

       苏轼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 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苏轼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件中。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李白名人小档案:简介,4个名言

       档案的诗词有:《杜马档案》《过澳门历史档案馆》。

       档案的诗词有:《杜马档案》《过澳门历史档案馆》。注音是:ㄉㄤ_ㄢ_。拼音是:dàngàn。结构是:档(左右结构)案(上下结构)。词性是:名词。

       档案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档案dàngàn。(1)分类保存的文件和材料。

       二、引证解释

       ⒈指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文件材料。引清杨宾《柳边纪略》卷三:“边外文字,多书於木,往来传递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文献》1979年第1期:“巴县档案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年代最长数目最大的地方档案资料。”

       三、国语词典

       旧时官署和现今机关团体等,分类保存的各种文件和材料。多指含有公证价值的手写或印刷文书而言。

       四、网络解释

       档案目前学术界关于档案的定义还不统一。一般地,档案是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我国古代的档案,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商代称为“册”,周代叫做“中”,秦汉称作“典籍”,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多用“档案”,现统一称作“档案”。

       关于档案的单词

       file

       关于档案的成语

       堆案盈几案牍之劳拍案而起案剑瞠目拍案惊奇积案盈箱头没杯案举案齐眉案剑_目案无留牍

       关于档案的词语

       拍案而起案牍之劳拍案惊奇积案盈箱案剑_目画眉举案案无留牍举案齐眉有案可稽冤假错案

       关于档案的造句

       1、经过查阅档案,这块地方确实是张庄的,你们无可争辩。

       2、我们的学生档案被学校封存在档案室。

       3、档案是可以放到人才市场的。

       4、想在我的电脑里找到那个档案简直是大海捞针!

       5、一年一清的,驾驶人档案里面不会记录被扣分的违章行为的。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档案的详细信息

名人小档案之一:鲁迅怎么写简介和名言?拜托了,学霸!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有说法称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名言: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译文: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乐府·将进酒》

       译文:人生得意时要尽情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译文: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扩展资料

       李白的身世之谜

       关于诗仙李太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当时就讳莫如深,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历史的尘幕中看出了蛛丝马迹。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1985年7月28日《中国青年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韩维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

       1990年徐本立发表《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而朱秋德的《论李白的宗室情结及对其人生诸要素的影响》(《丝路学刊》1997年第4期),更对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诸要素作出一番综合考察和评价,以期接近历史本来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们主要引据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时,其中的身世内容当出自李白口授,范传正作《序》时有李白孙女陪范主持其祖父迁墓之事。

       朱秋德在他的文章中说:“李白作为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剧是命定的,是谁也无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脉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为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间首鼠两端。

       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枷锁中度过的。他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而这镣铐世人看不见,只有他自己知道。”?

       百度百科--李白

       百度百科--望庐山瀑布二首

       百度百科--将进酒(唐代李白诗作)

       百度百科--行路难三首(李白组诗作品)

       百度百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名人小档案怎么写 要三个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

关于鲁迅名人小档案:要求:名人姓名,字号,生卒年,祖籍,生平简介,名人小故事,名言。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有说法称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名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名言: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名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名言: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盦(an),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后人亦常称之为“龚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名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关于历史的名言

       鲁迅

       书籍:

       作者简介:鲁迅,《呐喊·彷徨》一书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于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重于医治肉体病痛,因此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1918年便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并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鲁迅生前出版的小说集有三种(《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集两种(《朝花夕拾》和《野草》)、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作两种。他在整理中国古籍和翻译外国文学方面也成绩卓著

       内容简介:《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人都有彷徨的时候。 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 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他是写人生的一种轨迹,这轨迹似乎有铁的定规在。从起点,抛一个圆形的弧线,然后又重新跌回起点。甚至,跌回到起点以内。这里面,有孤独,有悲哀,也有无奈。

        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

        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那时候,时兴写小说。写小说成了那时的潮流。何况之前,先生已经写了《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等名篇。它们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写作的先河。

        收入《彷徨》的,有近11篇小说。

        《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

        《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

        《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葵绿色的肥皂;

        《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

        《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高老夫子》某天终于“洋”了起来,俄国有高尔基,那么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尔础”,不是基础么?有基必有础。他能叫高尔基,我为什么不能叫高尔础?成了高尔础后,他就自觉“高大“起来,觉得不能与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论。然而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高尔什么”的天份,他连书也教不了,又经不住麻雀牌的诱惑,也经不住笼一把吃冤大头的诱惑,终于还是上了牌桌;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那是一个曾经大觉悟的人,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小孩子们却又不理他。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净,才解脱。鲁迅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这样苍凉,人生就是这样无望,想找一条路,然而终于找不到,他只有死;

        《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极现实极真实的诱因。因着这个诱因,爱情就无疑成为幻灭。伤逝了,这伤逝凄惨得令人伤感;

        《兄弟》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

        《离婚》就纯属一个乡下女人的不幸了。鲁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个爱姑在“七大爷”的威严之下,竟不敢说她早已想好的话了。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是官,且有势。而她,只是一个乡下人。

        《彷徨》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都与初版同。

        书的扉页,有作者的题记: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理解《彷徨》的钥匙,就在于这题记《离骚》中的两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里,把它称为“题眼”。

        路是远的,而前面又看不见路;依稀有路时,却看不见光。想挣扎着走出一条路来,却是遍体鳞伤,毫无结果。

        只能是“荷戟独彷徨”了。

        所以,以《彷徨》命其名,也是至名。

       推荐理由:一千次伤心有一千个理由;一千次流泪有一千种心绪;一千次忧郁有一千种心境。谁能一语道破生活的酸甜苦辣?谁又能一语咏尽人生的喜怒哀乐?

       读书心得:鲁迅的小说集子有三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我还没有仔细品读过,今天先来谈谈自己阅读《呐喊》和《彷徨》之后的一点感想。

        从这两本集子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鲁迅思想的变化发展。先说《呐喊》。谁来“呐喊”?我。为什么要“呐喊”?我们不妨看看鲁迅那个著名的“铁屋子”譬喻——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这个虽然悲观沉郁的描述却暗含了一个信息,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信:我是清醒的个体,我是站在启蒙的立场上的,所以我要呐喊,即便声音微弱、个人前途暗淡也在所不惜。以《阿Q正传》为例,这篇小说固然带着作者强烈的自省色彩,但毫无疑问的,作者的精神是高于阿Q的,是在无情自剖基础上的俯瞰。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语境后面便包含着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一自信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表现得很鲜明:“所以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尽管经历了种种寂寞困苦,尽管有上述那段近乎绝望的“铁屋子”譬喻,内心深处的这一自信并没有改变。

        但鲁迅的这一信念的扎根之处与普通作家是不一样的,正体现了他的丰厚与深刻。鲁迅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中间物”,只是进化链中的一个过渡。他“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一点光明出去,自己则甘愿灭亡。这一孤独者的本质,这一自我牺牲的精神力量,非但不会导致颓废消极,反而能激起一股悲壮的、自觉的赎罪感——替所有人去赎罪,而这一赎罪感蕴含着主体的自信与优越。

        就拿《药》来说,通过解读我们发现,除了夏瑜,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吃人者”和“被吃者”的双重身份,而革命者夏瑜则是单一身份——人血馒头——“被吃者”。这一身份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殉道意味,精神境界和直面人生的勇气远远高于其他人。或者还可以这样说,像狂人那样,夏瑜以前也是“吃人者”。如果说狂人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后,终于“痊愈”,自省的道路走了一半,那么后面的一半就由夏瑜用他的鲜血来完成了。

        然而到了《彷徨》那里,这种自信忽然遭受了强烈质疑。谁在彷徨?我。作者逐渐进入到对主体内在的烛照和自省,于是主体的立场发生了松动;启蒙者已不能确定麻木的群众究竟有没有可能被唤醒,甚至开始怀疑其实启蒙对象不是不能清醒,而是他们不愿意清醒,管自生活赚钱麻木,倒是启蒙者多事,妄想改变些什么。

        我觉得到《彷徨》这里,鲁迅的思想经历了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是深刻而持久的,绝非如教科书上说的是偶尔的精神苦闷。《祝福》中“我”面对祥林嫂询问地狱有无表现地手足无措,这令人看到了鲁迅逝世前不久所作的《我要骗人》的某种源头。在那篇文章里鲁迅写道:“倘使我那八十岁的老母亲,问我天国是否真有,我大约是会毫不踌躇,答道真有的罢。”这中间的痛苦、矛盾,我想局外人是很难真切体会的。

        从《呐喊》到《彷徨》的变化当然不是一蹴而就、忽然发生断裂的。

        《一件小事》曾被王朔嘲笑为只有小学生的水平,这不过证明了他的无知而已。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篇小说当然没有特别之处,其中的高大的背影的确也被小学生用滥了。但是,在那个时代写出这一作品是不容易的。胡适、沈尹默、舍我乃至后来的郁达夫都写过人力车夫,但是他们的角度都是同情怜惜,也就是说高于人力车夫。唯独鲁迅,是用一颗真心,真诚体会出了自身的渺小。这一知识分子的自省,是难能可贵的。

        再拿《药》来说,小说结局让两位母亲相遇。两位母亲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她们的相遇突出了双重悲剧。夏瑜为了千千万万的华小栓而死,华小栓的母亲却希冀用他的血来换回儿子的生命。夏瑜的母亲则念念不忘儿子是被“冤枉的”,可见在她的意识中革命者的确是该杀的,但瑜儿并非革命者。母爱在这里体现的不是终极的关怀与壮美,而是深深地、寒彻骨髓的悲哀——连母亲都无法理解革命者,这是多么深广的哀痛啊!革命者又是多么的孤独啊!

        革命者的孤独走到后来,就逐渐演变成《孤独者》中的冷峻与绝望。主人公简直就是鲁迅的自况,而小说中不断出现的“我”,仿佛时时要阻碍着主人公,则可以理解为鲁迅对自己的矛盾心态。小说以葬礼始、又以葬礼终是大有深意的。旧时代的帷幕落下了,旧时代的阴影却依旧笼罩,新时代的帷幕便在这笼罩中一道殉了葬。

        王晖说过,鲁迅的小说在深刻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同时,“又把否定的锋芒指向知识者自身。”我想,这便是鲁迅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吧!

        1、历史对事业的是否崇高,是以它的结果来评定的。——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思》

        2、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3、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魏源《默觚·治篇五》

        4、历史上最突出的偶然的机遇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间歇出现。——尼文斯《历史学导论》

        5、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许慎《说文解字》

       

        6、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则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科林伍德(英)《历史的观念》

        7、历史家的任务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假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够接受的。——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8、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

        9、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恩格斯

        10、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11、历史和哲学负有多种永恒的责任,同时也是简单的责任。——雨果(法)《悲惨世界》

        12、人类的具体历史,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所有人的历史,也必然是人类的一切希望、斗争和受难的历史。——波普《公开社会及其敌人》

        13、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

        14、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民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而其任可得而称也。——《南齐书·序》

        15、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吴晗(中)《学习集·论历史知识的普及》

        16、研究历史是医治心灵疾病的良药。——李维《罗驶》

        17、历史是严峻的。历史并不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古华(中)《芙蓉镇·人情·鬼情》

        18、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雷蒙·阿隆(法国历史哲学家)

        19、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道德使人严肃,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20、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中)《廖沫沙近作选·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1、历史家的职责是要确切、真实、不感情用事;无论利诱威胁,无论憎恨爱好,都不能使他们背离真实。——塞万提斯

        22、历史有两部:一部是官方的,骗人的历史,做教科书用的,给王太子念的;另外一部是秘密的历史,可以看出国家大事的真正的原因,是一部可耻的历史。——巴尔扎克《幻灭》

        23、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或者把目前这个时刻安放到生成――演变中去。——雷蒙·阿隆《历史哲学》

        24、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雷蒙·阿隆(法)《历史哲学》

        25、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恩格斯

        26、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7、不论当什么家,有了必要的历史知识,有百益而无一害。——任继愈(中)《爱祖国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28、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则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科林伍德(英)《历史的观念》

        29、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曾巩《南齐书序》

        30、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这都是由于生命的发展要求它们的缘故。——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3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32、语言是历史的档案……语言是诗歌的化石。——爱献生

        3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克罗齐(意)《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34、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洛夫

        35、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恩格斯

        36、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阿克顿(英)

        37、旧的历史,带着它的诗、画,与君子小人,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由血里产生出来!——老舍(中)《四世同堂》

        38、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乔治·屈维廉(英)《克莱奥――一位缪斯》

        39、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40、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

        41、只有传记是真实的历史。——卡莱尔《新闻评论》

        42、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休谟《论历史研究》

        43、历史家的职责是要确切真实不感情用事;无论利诱威胁,无论憎恨爱好,都不能使他们背离真实。——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44、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李道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45、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卡尔·贝克(美)《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46、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班固(汉)《汉书·京房传》

        47、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彼得·海尔(荷)《在历史中遭遇》

        48、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科林伍德(英)《自传》

        49、一方面,历史指的是事件,即人类事件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指历史的事实报道,即历史学家所从事的探究和做的记事。——路易斯·奥·明克(英国)

        50、历史展示出现在与过去的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现在采取并保持着主动。——雷蒙·阿隆《历史哲学》

        51、历史和哲学负有多种永恒的责任,同时也是简单的责任。——雨果《悲惨世界》

        52、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到了另一个房间。——列宁

        53、旧的历史,带着它的诗画,与君子小人,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由血里产生出来!——老舍(中)《四世同堂》

        54、历史是进化的,但有时总使人感觉它是在重复过去。——廖沫沙《廖沫沙杂文集·历史重复》

        55、历史不时表现为一团乌七八糟的偶然事件,像急转的洪流一样。——雅斯贝尔斯(德)《人的历史》

        56、历史有三种不同的任务,我们可以称为科学的、想象的或推测的和文学的。——乔治·屈维廉《克莱奥——一位缪斯》

        57、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为根据,这正如一种新的爱情不能和旧的爱情一样。——胡也频《到莫斯科去》

        58、历史有如悲剧,要没有情欲罪恶灾难,在其中掀风作浪,就会显得毫无生气,令人生厌。——伏尔泰(法)《天真汉》

        59、历史是严峻的。历史并不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古华

        60、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廖沫沙近作选·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61、只有传记是真实的历史。——卡莱尔(英)《新闻评论》

        62、凡是能够在一个朝代中分清楚谁在低声说话,而且听得见他在统治者耳边低声说些什么,有这种能耐的人就是真正的历史家。——雨果(法)《笑面人》

        63、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管子《管子·形势》

        64、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华岗(中)《中国历史的翻案》

        65、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李道钊(现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66、旧的历史,带着它的诗、画,与君子小人,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由血里产生出来!——老舍《四世同堂》

        67、比起大自然来,历史对人类的感情更严酷,更残暴。大自然要求人们仅仅满足于天赋的本能,而历史却要强制人的理智。——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68、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吉鸿昌》

        69、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培根

        70、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汉)《报任少卿书》

        71、历史会重演。——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

        72、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余秋雨(中)《艺术创造工程》

        73、历史家的职责是要确切真实不感情用事;无论利诱威胁,无论憎恨爱好,都不能使他们背离真实。——塞万提斯(西班牙)《堂·吉诃德》

        74、历史着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科林伍德(英)《自传》

        75、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克罗齐(意)《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76、历史的第一页是从互相猜忌搞阴谋和耍手腕开始的。——米·左琴科(苏)《一本浅蓝色的书》

        77、历史上最突出的偶然的机遇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间歇出现。——阿伦·尼文斯

        78、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恩格斯

        79、正如哲学是研究他人误解的学问,历史是研究他人错误的学问。——菲利浦·古德利尔《龙套与超人》

        80、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和恩格斯(德)《神圣家族》

        81、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彼得·海尔《在历史中遭遇》

        82、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83、历史着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科林伍德《自传》

        84、历史家的任务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假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够接受的。——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85、不论当什么家,有了必要的历史知识,有百益而无一害。——任继愈《爱祖国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86、人类的历史是很忍耐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泰戈尔《飞鸟集》

        87、人类的具体历史,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所有人的历史,也必然是人类的一切希望、斗争和受难的历史。——波普

        88、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89、历史对事业的是否崇高,是以它的结果来评定的。——乔万尼奥里(意)《斯巴达克思》

        90、夫史者,所以记政治典章因革损益之故,与夫事之成败得失,人之邪正,用以彰善瘅恶,而为法戒于万世,是故圣人之经纶天下,而不患其或敝者,惟有史以维之也。——戴名世《南山集·史论》

       好了,今天关于“有关档案的名人名言”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有关档案的名人名言”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