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怎么样理解句子的含义_怎样理解句子含义三步

tamoadmin 2024-10-12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解答文学类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2.阅读题中“怎样理解”这种题怎么做3.句子含义题解答步骤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

1.如何解答文学类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2.阅读题中“怎样理解”这种题怎么做

3.句子含义题解答步骤

怎么样理解句子的含义_怎样理解句子含义三步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写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体现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常见修饰句子的方法

 1)比喻句: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犹如”“仿佛”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变成”“是”等代替比喻词,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比喻句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有些相似,并且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类的。所以有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小花长得好像她妈妈。(X)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像人一样。如:青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此句用“告诉”“快乐”等写人的词语来写小动物。

 3)夸张: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地描述。如:(夸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缩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他照样锻炼。

 4)排比:把意思相联、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国的人民心一齐欢跃起来。

 5)设问:自问自答。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6)反问:无疑而问,问而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如: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7)疑问:提出问题。如:今天你去图书馆看书吗?

  举例

 比喻句:碧绿的海面,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漪,真美!

 拟人句:太阳揭开云被,露出金色的微笑,慈祥地注视着大地。

 排比句:青蛙叫起来,无边的田野如沸如腾,如鼓角齐鸣,如风潮迸涌。

 反问句:光是学习优秀,就能算得上“三好学生”吗?

 夸张句:桂花十里飘香。

 设问句:小明为班级做贡献,是为了老师表扬吗?不是的,他是诚心诚意为班级做贡献。

  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七、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并列:一面……一面…………一会儿……一会儿…………既……又……

 2、递进:不仅……而且…………不但……还…………连……也……

 3、选择:不是……就是…………或是……或是…………宁可……也不……

 4、转折: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

 5、假设:如果……就……假使……便……要是……那么……

 6、条件: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

 7、因果: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八、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关于词语的基本知识

  理解词语

 1、先弄清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再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如:“疾驰”,“疾”是“飞快”,“驰”是“奔跑”,“疾驰”就是“飞快奔跑”的意思。

 2、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如:(近义)“焦急”就是“着急”的意思。(反义)“熟悉”就是“不陌生”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养花》一文,从“到院子里看花—回屋工作—再出去—再回屋”,就可以猜出“循环”是“不断重复”的意思。

  词的感情 色彩

 褒义词:形容好的,如“顽强”;

 贬义词:形容不好的,如“顽固”;

 中性词:形容不好不坏,如“环视”“桌子”。

  常用关联词使用列举:

 1)她(既)是个三好学生,(又)是个优秀队干。

 2)他(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

 3)(因为)今天是六一节,(所以)不用上学。

 4)武松(不但)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5)小明(不仅)学习刻苦,(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6)(只有)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功。

 7)(只要)你肯去钻研,(就)一定能克服这个困难。

 8)(无论)刮风下雨,我(都)按时到校。

 9)(虽然)今天放假,(但是)小花还是呆在家里认真学习。

 10)(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爬山。

 11)(即使)你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也)不能骄傲。

 12)凡卡心想:(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乡下爷爷那里。

 13)刘胡兰(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屈服。

 14)这道题(不是)你做对了,(而是)我做对了。

 15)他(一)读起书来(就)废寝忘食。

  九、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十、标点符号的作用

  1、——(破折号)的作用

 ①解释说明;②话题的转换;③表示话语的中断;④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省略号)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引号)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④特定称谓

  标点符号的用法

 1)句号(。):陈述句的末尾停顿用句号。如:请你稍等一下。2)问号(?):问句末尾的停顿。3)感叹号(!):感叹句末尾的停顿。如:这儿风景真美啊!4)逗号(,):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如:他来了,又走了。

 5)分号(;):一个句子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

 如: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珍珠,冒到中途又歪下去了;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水泡。

 6)顿号(、):句子中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如: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是我国的四大河流。

 7)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提起下文,表示后面还有话要引起注意。如:她说:“我明白了。”

 8)引号(双引号“”单引号‘’)引号的三种用法:

 a)表示直接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书刊等的话。如:她说:“我明白了。”或:楼的前面挂着“镇隆中心小学”的牌子。

 b)表示强调,引起注意。如: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c)表示意思否定。如:只有怕鬼才乞求“自由”。

 注:引号里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如:他问老师:“老师,‘置之不理’的‘理’字是什么意思?”

 9)省略号(……):省略号有三种用法:

 a)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如:我读了“渔夫皱起眉……别等他们醒来”这一段,心里很感动。

 b)表示例举事物的省略。如:动物园里有白熊、大象、猴子……

 c)表示话没说完。如:指导员伤心地说:“我没有把你们照顾好,你们都瘦得……”

 d)表示声音断断续续。如:“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10)书句号():表示书籍、报刊、文章、影视剧等的名称出现在一个句子中的时候,这些名称应用上书名号。

 如:昨天,我读了《林海》这一课,还看了《惠州日报》和《西游记》。

 11)破折号(——):破折号有三种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如: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b)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如: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c)表示声音延长。如:“嘟——”火车进站了。

  十一、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十二、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

 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例题精选(带答案)

如何解答文学类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一、回归教材

结合语境,品味品味下列句子。

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陆蠡《囚绿记》

答案:我临行时开释常春藤,表现出我对具有抗争精神的常春藤的敬重,对光明自由的向往 珍惜。

二、考查实质

(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

(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三、解题角度

1.从关键词语入手

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意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这在句子的理解、体会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例一 四川卷《我爱水》:解释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本句话最重要的地方是“浸透”这个词语的重要含义,这个词语很简单,就是“到处都有”,那么把什刹海的灵魂浸透,就说明了春意的无处不在,题目难度不大。

答案 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2.从分析修辞入手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用修辞手法。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平常的沈从文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时,全给弄得没有了。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一本作品选中,他自己的序言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阅读题中“怎样理解”这种题怎么做

一、句子“含意”:

(一)“含意”诠释:(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

然而,高考现代文阅读鉴赏要求回答的“含意”所指远非这么简单,细究一下,有如下四种类型。

(二)“含意”类型:

例1:2008年全国I卷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说明作者这样讲的缘由。

例2:2008年全国Ⅰ卷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体悟作者这样讲的原因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例3:2005年福建卷13题:“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参考答案: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用通俗明了的话语阐发该句的哲理意义。

例4:2006年湖北卷17题:“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

参考答案: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

分析:此题的“含意”是要考生将生动形象的描写转换成概括的、直白的叙述。

例5:09年台州市一模卷,指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

参考答案:庄稼从春种到秋收时间非常漫长,只有收进谷仓,希望才成为真实,才成为幸福的依托。

分析:此题的“含义”是要考生理解句子的修辞,用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

(三)“含意”解法:

1、还原法——还原其“真面目”。

此方法适用于运用了艺术手法(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的文采句。

分析: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如例5的答案。

2、发掘法——挖掘内涵(要告诉人们的道理)。

此方法适用于用语简练而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句(警句)。

分析:哲理句(警句)积淀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凝聚着作者体验人生的智慧,显示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我们对这类句子应当具有很强的敏感性,阅读中一旦碰到要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内涵,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如例3的答案。

3、变换法——把原问题变成:为什么说“被解释的句子”?

此方法适用于解说“缘由”和“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文句。

分析: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总是存在着某些关系,或逻辑上的,或情感上的。需要理解含意的句子,在文中某个局部,或为起句,或为结句,大都表明了作者的某一体验,某种见解,命题人要你理解的常常不是该句本身,而是产生这种体验或见解的缘由。如例1、例2两题。

如何变换问题实例:

例1:(2008年全国I卷15题)解释“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的含意。

——变换成:为什么作者说“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例2:(2008年全国I卷15题)解释“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的含意。

——变换成:为什么作者说“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参考答案:

例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因为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所以(作者说“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例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因为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所以(作者说“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含意”解答三个步骤:

1、判(判断句子是否考手法,判断句子是否是警句)

2、变(若无手法,也非警句,把原题变换成:回答为什么说“被解释的句子”)

3、定(定表述,定重要词;先分层,重修饰)

二、句子“作用”:

(一)“作用”题型:

例: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问题:“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二)“作用”解法:

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

☆句子位于文章的开头

作用1: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作用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作用3: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作用4: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句子位于文章的中间

作用1:承上启下过渡

作用2:衬托

作用3:渲染,烘托气氛

作用4:点明主旨

☆句子位于文章末尾

作用1:总结上文

作用2:呼应上文

作用3:卒章显志

作用4:深化主旨

自测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吕锦华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漠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红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3、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句子含义题解答步骤

“理解含义”题目,分两步走,一步理解字面含义,一步剖析内在含义.

字面含义,即字典里的解释;

内在含义,即在文段里的含义.反复阅读其上下文,拎取中心词,简单的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整合中心词,但要紧扣全文中心.

在学习阶段,我们认识的句子不过是以下四种:

1、 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针对这类句子,我们从修辞手法在句子中所表达的作用来理解.如:课文《黄河之水天上来》中的一句话:我到坝顶向下俯视,才看清黄河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这个句子是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黄河打着巨大的漩涡倾泻而下的壮观场面.

2、 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如中心句、过渡句.这类句子的理解,我们首先指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其次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课文《钓鱼的启示》中的结尾: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34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这是个中心句,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题.34年前的那个夜晚,父亲以他无可争辩的原则性教育了作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作者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见,在孩子的教育中,坚持道德原则是多么重要!

3、 含有关键词语的句子如《飞吧,你飞吧!》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梯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栏杆,踮起脚跟,望着白公馆墙外的群山.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可以抓住“抓” “踮”“望”这三个关键词,体会到小萝卜头对监狱外的世界的无限向往与渴望.

4、 深含哲理的句子理解这样的句子,主要任务就是理解句子所阐述的道理了.如:《最富有的时刻》一课中的重点句子:做事光明磊落,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我们可以借助课文中的事例来体会.作者家意外中奖,得了一辆轿车.但父亲光明磊落,把汽车还给了真正的主人.我们理解了事例,那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了:一个有道德的、襟怀坦白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物质的贫穷不算什么,而道德的完善才是最富有的.总之,在阅读题中理解句子,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只要掌握方法,会理解得更深刻.

看到“句子”和“含义”这两个题眼,毫无疑问,这就是句子含义题了。

明确了题型之后,咱们先阅读一下选文

选文读完了,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主要写的是:“我”去郊区田园游玩,对美丽景色的所见所感。

那这篇散文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首先你回忆一下,选文讲了哪些内容?作者用大量笔墨去描写了田园的美丽环境对吧?

那通过描写田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对的,通过描写了田园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自己追求自然、朴素的人生理想,不急不躁的生活态度。

那问题来了,怎么分析这个划线句子的含义呢?

基本思路还是不变:联系上下文,从四个维度分析。

还记得哪四个维度吗?

词语

句子

段落

整章

从词语角度的分析,就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揣摩句子的含义。

这就是第一步:抓关键词,揣摩含义

所谓的关键词,就是指这个词语它有深刻的含义,表达了某种情绪、情感和心理。

通过搞清这个关键词语,就能使比较难懂的句子变得简单。

那马老师给你15秒钟,你再仔细读读划线的句子,看看有没有什么关键词语?

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你看“鲜花”“芳草”“庄稼”,你看到这些名词,脑海里是不是就可以出现一个画面,有五颜六色的花,绿油油的草和庄稼,是不是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心情也会很愉悦,很舒畅啊?看到过这么美丽的田园风光,是不是就很难忘了呢?

“我”还加了形容词“馥郁的”“萋萋的”“浓密的”,那这些植物就更加美丽了,是在作者的心中长满了的。

那是不是说明,美好的田园风光已经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假如你去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游玩,你非常非常喜欢那里的风光,那肯定会很难忘的,写作文都想把它写下来呢!对它念念不忘,下次还想再去游玩呢!

从关键词语的角度,理解句子的含义之后,

接着从句子的角度来分析,也就是第二步:分析修辞手法。

看看句子有没有用什么修辞手法?

显然,划线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作者抒情的表达效果,对吧!

那继续从段落的角度来分析划线句子,也就是第三步:分析表现手法。

看看划线的句子,有没有使用什么表现手法。

你可能有个疑问:马老师,咱们之前不是说过,表现手法的主体不是段落吗?只有段落才有表现手法一说,划线句子,哪来的表现手法呢?

这个问题非常好,你说得没错,表现手法的主体确实是段落,句子也确实没有表现手法这一说。

但是,你想想,划线的句子,它划出来的就是一句话吗?

未必,有的时候划线的句子可能由几句话组成,其实也就是个小段落了,也就能用上某些表现手法了。

另外,即便划线句子就是一句很短的话,但是,这句话可能与前文某处照应,可能为后文某个情节埋下了伏笔,也可能为后文做了铺垫。

你看,是不是结合段落,就有了分析表现手法的必要了?

搞清楚这点后,马老师再给你15秒,你看看这个划线句子有没有用什么表现手法?

怎么分析呢?还记得方法吗?

咱们在学习3类11种表现手法的时候,介绍了哪三类表现手法,还记得吗?

是不是叙述类、描写类和抒情类,那划线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达手法呢?

是描写没问题吧,还记得描写类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哪四类吗?

回忆一下口诀:选对两托。

大声说出来,哪四类?是不是:渲染、对比、衬托、烘托

那你看看划线句子中有这四类表现手法吗?

显然没有的是吧!那就跳过第三步,继续从文章整体来分析划线句子,

也就是第四步:分析思想情感。

也就是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来整体领悟句子的含义。

你看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田园风光是多么多么的美丽。

结合文章中心思想,你会发现,划线句子有着这样更深刻的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眷恋、赞美之情!

通过四个步骤,从词、句、段、章四个维度分析了划线句子之后,我们可以将分析的信息,组织成答案,这样满分答案就到手了。

注意,要从句子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来组织答案,你可以这样回答:

划线句子表面上写了我的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其实是在说,

美好的田园风光已经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满分到手后,不要忘了,总结一下刚刚的过程,这样再遇到类似的题,你再也不会丢分了。

首先是句子含义题的破解方法,有几个步骤?

四步是吧,分别是:

第一步:抓关键词揣摩含义

第二步: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

第三步:分析句子涉及的表现手法。

第四步:分析句子体现的思想情感。

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公式:

句子含义题=句子表面含义+句子深层含义(从词、句、段、章分析)

一个解题清单法

请点击输入描述

好了,你把这四个步骤,和这个公式,一起用思维导图,归纳到你的知识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