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判断古代汉语句子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依据是什么_判断古代汉语句子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依据

tamoadmin 2024-09-24 人已围观

简介1.文言文词性活用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如题2.古文词类活用的类型3.古汉语的词类活用4.初中文言文考察词类活用的释义时,需不需要在释义前写“名词作动词”一类的话?5.归纳文言文中字词句式活用规律6.词类活用7.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哪几种?词类活用: 一般来说,古代词类都是固定的。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有的时候可以把甲类词临时当做乙类词来使用,或者让甲类词临时拥有了乙类词的句法功能。 词类活用

1.文言文词性活用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如题

2.古文词类活用的类型

3.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4.初中文言文考察词类活用的释义时,需不需要在释义前写“名词作动词”一类的话?

5.归纳文言文中字词句式活用规律

6.词类活用

7.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判断古代汉语句子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依据是什么_判断古代汉语句子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依据

词类活用:

一般来说,古代词类都是固定的。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有的时候可以把甲类词临时当做乙类词来使用,或者让甲类词临时拥有了乙类词的句法功能。

词类活用 :

? ■名词活用为动词

?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名词作状语

? ■使动用法

? ■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具体的语境中,一个名词必须理解为动词才能说得通。

①孟尝君怪其疾也, 衣冠 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疾→快, 衣→穿衣服,冠→戴帽子

译文:见到冯谖这么快就回来了,孟尝君觉得很奇怪,赶紧 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出来见他。

注意 :这里的衣冠是衣服和帽子,但在这里应理解为穿衣服戴帽子的动词。

②左右欲 刃 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刃→杀

译文:左右两边的人要 杀了 蔺相如。

注意 :名词“刃”就是刀的意思 在这句话中,“刃”要理解为跟“刀”有关系的动词,也就是“杀”。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有宾语成分,这时形容词就活用为了动词。我们要根据这句话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这个词。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 善 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

季父→叔叔,素→平时 ,善→友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跟……友好)

“善”原来是“好”,是形容词,但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跟……友好”。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叔,平时和留侯张良友好。

② 亲 贤臣, 远 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史记.项羽本纪》

亲→亲近,远→疏远, 先汉→西汉,所以→……的原

“亲”和“远”原来是形容词,在这里的“亲近”和“疏远”变为动词。

译文: 亲近 贤臣, 疏远 小人,这是西汉兴隆的原因。

三、名词作状语:

名词一般做主语、宾语、定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临时用来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性的成分。它们做状语的时候,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①童子 隅 坐而执烛。《礼记.檀弓上》

隅→在墙角里

这里的“隅”本是名词“墙角”的意思 ,在这里要理解为“在墙角里”。

译文:童仆 在墙角里 坐着手里举着蜡烛。

②良庖(páo) 岁 更刀,割也;族庖 月 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庖→厨师, 岁→年, 族→众多, 月→月

这里的“岁”和“月”原本都是时间名词,在这里要理解为“每年”和“每个月。”

译文:优秀的厨师 每年 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 每个月 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

③黔无驴,有好事者 船 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船→用船

“船”是个名词,在这里要理解为“用船”

译文: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多事的人 用船 运了(一只)来。

④射之,豕(shǐ) 人 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豕→猪, 人→本是“名词”,在这里要理解为“像人一样啼哭”。

译文:用箭去射那头猪,猪 像人一样 站立起来啼哭。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 兄 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呼→叫, 兄→本是名词哥哥的意思,在这里要理解为“像对待哥哥一样”。

译文:您替我把他叫过来,我将 像对待兄长一样 侍奉他。

?表示地点→在……地方

?表示时间→在……时间

?表示工具→用……工具

?表示比喻→像……一样

?待人态度→像……一样

注意 :在古代汉语中,怎样理解 ,怎样翻译,都要看具体的语境。

这节课学习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词性活用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如题

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在古代汉语里,当某个词在某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具备了另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时,就产生了词类活用现象。下面笔者就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作一简单的整理。    一、 名词的活用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名词处在谓语动词的位置上,名词带上宾语或补语,这时候的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②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③有仙则名 名:出名  ④不蔓不枝 蔓:生藤蔓;枝:长枝杈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用手指;目:用眼看。    如果没有宾语,就看一个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将、未、乃”等状语,如果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⑧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鼓:击鼓  ⑨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果:实现。   如果一个名词会出现在能愿动词或副词的后面,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如:  ⑩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前:向前,上前    (二) 名词做状语   名词一般不直接修饰动词,但文言文中一旦某一个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前,且不作为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具有对此动词的修饰功能,在文言语法中称名词作状语。名词一旦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如:   ① 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翼:像鸟张开翅膀  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④北拒汉沔,南抚夷越 北、南:在北边 在南边  ⑤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 从隧道或用打洞的办法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这个动词就活用为名词了。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伏:伏兵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恐托付不效 托付:托付的事。   三、形容词的活用 (一)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坚固的铠甲 ;锐:锐利的兵器。  ②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④百具兴废 废:荒废的事业。  ⑤落红不是无情物 红:花。  ⑥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体会或发现。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善良的人;实:诚实的人。  ⑧帝感其诚 诚:诚心。  ⑨攘除奸凶 奸凶:奸臣贼党。  (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它就活用为动词了。如: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京中有口技者 善:擅长。  ③欲其林穷 穷:寻求到尽头。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 高:升高  ⑤何苦而不平 苦:忧虑,害怕。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四、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上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宾语成了动作的主题,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动词了。如:  (一).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①无案牍之劳形 劳:使……劳累  ②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③聚室而谋 聚:把……召集起来  ④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⑤惊天动地 使……惊奇;使……感动  ⑥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 使……忿恚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使……痛苦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变绿  ③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惊起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使……保全  ⑤殚其地之生 殚:把……都拿出去  五、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指邑人将仲永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认为……有利可图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奇怪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以……为奇异  ③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  六、数词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一 :一只狼(名词)  ②六王毕,四海一 一: 统一(动词)  ③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形容词)

古文词类活用的类型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 (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三规律总结:

名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3、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分析例1中“短”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屈原”,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例2中的“轻”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胜”,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例3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留侯张良”,活用为一般动词,是“友好,友善”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一判断方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1、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听,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屈原列传》)

2、 吊有忧,贺有喜. (《勾践灭吴》)

3、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师说》)

分析:例1中“听”本是动词,这里用来作兼语,是“听力,听觉”的意思.活用为名词.例2中“忧、喜”本是形容词,这里用在动词“有”后作宾语,活用为名词,是“忧愁的事;高兴的事”的意思.例3中“至”本是动词“到”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名词“到的人”.例4中前一个“圣、愚”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主语,活用为名词,是“圣人,愚人”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1、标志: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2、语法分析: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四、名词作状语

(一)判断方法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即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二)活用形式

1. 表示比喻

例 1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谦称)(《报任安书》)

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因景从.(《过秦论》)

分析:名词作状语,名词前面可以加“如”字来解释,含有“象……那样地(似的、一样)”的意思.例1中的“牛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走”作状语,翻译为“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例2中的“云、响、景”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集、应、从”作状语,意思是“象云那样汇集”、“象声响那样应和”、“象影子那样随从”.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或方式

例如:(1)倡优蓄之(倡优,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报任安书》)

(2)皆谦而礼交之(礼,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

分析:这种形式翻译时应为“当作……那样”、“象对待……的似的”.例1中“倡优”,就可翻译为“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例2中“礼”可翻译为“ 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的意思.

3.表示处所

例如:1、而相如廷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分析:这种形式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于”字来理解,含有“在(从、向)哪儿”的意思.例1中的廷,表示斥责秦王的处所,“廷斥之”就是“在朝廷上呵斥他”,例2中的“上、下”表示动作的趋向,翻译为“向上,向下”.

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1、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

分析:这种形式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以”字来理解,含有“用”的意思.例1中“厚币”修饰它后面的动词,表示使用的内容,翻译为“用厚币……”.例2中“舟”,修饰限制后边的动词“行”,表示“行”的工具“用船行路”“乘船出发”.

5.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

例如:1、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地)(《屈原列传》)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3、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李塑雪夜入蔡州》)

分析:时间名词作状语,有三中情况,其一,表示时间的阶段性、经常性,含有“每每”的意思;其二,表示时间的持续性、逐渐性,含有“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意思;其三,表示追溯过去,含有“往日”、“从前”、“当时”的意思.例1中“日”属于第二种情况,翻译为“一天天地”;例2中的“日”、“月”属于第一种情况,含有“日日”“月月”的意思,“日削月割”,就是“每天的割地每月的割地”;例3中的“时”,用在句首,来追溯当时的情景,“时大风雪”,就是“当时大风大雪”.

(三)规律总结

名词作状语:

1.名词出现在动词前;

2.和动词又不是主谓关系.

五、使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一般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时,即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就是使动用法了.这种用法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语+动词+兼语+宾语”,现在简化为“主语+动词+宾语”,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要翻译成兼语式.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当它异乎常规地带上宾语的时候,往往属于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当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它怎么样”,即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过秦论》)

3、项伯,臣活之(活,使……活)(《鸿门宴》)

分析:使动用法的翻译方法有二:一是使令式.格式为:“主语+使(宾语)+谓语”.二是动补式.格式为:“主语+动补词组+宾语”.例1中“归”,即“使之归”,翻译为“使……回去”的意思;例2中“朝”,即”使……朝拜”的意思;例3中的”活”,即“使之活”的意思.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词,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净;美,使………美)(《勾践灭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分析:例1中的“洁、美”,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洁净;美,使………美”;例2中的“绿”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变绿”的意思.

三名词使动用法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2、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分析:例1中的王之,是“使他为王”的意思;例2中的“将孙膑”是“使孙膑为将”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动词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形容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六、意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一形容词意动.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

例如1、公子怪之(怪,感到奇怪)(《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 ::例1中的“怪”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感到奇怪”;例2中的“羞” 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羞耻”;例3中“私” 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美”.

二名词意动.

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可翻译“把……看作”“把……当作”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廉颇蔺相如列传》

3、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分析:例1中的方为名词“先”、“后”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先,以……为先”;“后,以……为后”;例2中的名词“粪土”,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把……当作粪土”.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即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七、动词的为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为动用法的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

识别一个动词在句中是不是为动用法,主要看这个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为动”关系,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

从语法结构上看,动词的为动用法是以动宾式来表达状动式的内容.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灵活地译为“为+宾+动”“替+宾+动”“给+宾+动”等格式.

例如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急,为……着急)(《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而死)(《报任安书》)

3、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分析例1中的“急”应理解为“为人急”,就是“为他人着想.”.例2中的“死”应理解为“为节死”.例3中的“泣”应理解为“为之泣”,“既泣之三日”,就是“已经为它哭了三天”.

(二)规律总结

动词的为动用法:

1. 看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是不是“为动”关系.

2. 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

3、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灵活地译为“为+宾+动”“替+宾+动”“给+宾+动”等格式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文词类活用的类型:

1、名词作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2、形容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一定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5、名词作状语。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初中文言文考察词类活用的释义时,需不需要在释义前写“名词作动词”一类的话?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5.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

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

3、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伤仲永》

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

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卖油翁》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部队,伏兵)《曹刿论战》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过秦论》

例:晋侯饮赵盾酒。(使赵盾饮酒)《左传·晋灵公不君》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滕王阁序》

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赤壁之战》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感到热、感到凉)《两小儿辩日》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威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泊船瓜州》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桃花源记》

数词的活用

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

例: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统一)《史记·秦本纪》

归纳文言文中字词句式活用规律

、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词类活用

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1,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中古以后就改变了读音,例如:“晋侯饮(yìn)赵盾酒”,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能一概而论。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3,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

4, 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1,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主要形式有:

⑴,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

⑵,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

⑶,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语气。

⑹,用“为”表示肯定判断。

⑺,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

2, 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⑵,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⑶,用助词“见”表示被动。

⑷,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⑸,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⑹,用“见……于……”的格式表示被动。

3, 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省略主语。包括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省。

②, 省略谓语动词。例如:“一股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 省略宾语。

④, 省略介词“于、“以”。

4, 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⑴, 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

⑵, 用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

5, 变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对应的句式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情况: ⑴,主谓倒装句。

⑵,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凝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⑶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语之后。

⑷,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有没有听人这样说?我明天电话你呀。这句话中,临时把"电话"一词用作动词。这就是我们接触过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的就是某一些词,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充当别的词类,或者具有某种特殊的用法。到底在什么环境里?他们可以活用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比如说,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般名词在句子里面,他是放在动词的前面或动词的后面,做主语或宾语。如果一个名词在句子里边放在了谓语动词的位置,并且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那么它就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战国策》中,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是一个名词,"我"是一个代词,"客"的地方应该有一个谓语动词的,但在这里面却放了一个名词"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孟尝君把我作为门客。

那么,名词用作动词有哪些规律呢?

第一个规律,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古代汉语里面,名词不能修饰代词。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后面。如果一个名词,加上一个代词,那么这个名词一般是要活用为动词的。比如《谷梁传》中,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这个名词后面加了个代词"之"。第一个“夫人"指的是称她为夫人。柳宗元的《黔之驴》中,驴不生怒,蹄之。这里边的"蹄"字,本来也是个名词,在这句话中,他也活用为了动词,用蹄子去踢。《左传》中,从左右,皆肘之。中的"肘"去捣的意思。

又比如《戊午上高宗封事》中,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我"这个代词的前面用了"臣妾"两个名词。后半部分我前面用了"刘玉"这个人名。

这里面的三个名词都活用为了动词。把"我"作为臣妾这样的奴仆,或者把"我"当成刘豫。

第二个规律,特殊指示代词者的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者"字一般它的前面放动词、形容词、数词。它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相当于什么什么的人,或者什么什么的事。一般情况下,这个"者"字前面是不能加名词的。如果加了名词,那么"者"字的短语里面这个名词是活用为动词的。《孟子.梁惠王下》中,雉兔者往焉。意思为,猎取野鸡和兔子。

第三个规律就是,叙述句末"矣"、"焉"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两个字一般是用在动词后面的表示事情的结束。比如《左传》中,晋侯围曹,门焉。"门"指攻打城门。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邑",本来是名词,城邑,活用为动词,在这里指建立都邑。

第四个规律,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副词通常是修饰动词的,不能修饰名词。例如:他很阳光。《左传》中,晋灵公不君。君子本来是国君的意思,但在这里是"不行君道"之意。《左传》中,不足生于不农。农资是农业,但在这里就是不从事农业生产。

《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数目相王。屡次用眼睛去示意。

第五个规律,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就是表欲望的、表心理状态的。欲、要、想、能、可…它带有副词的语法特征。感动词的后面紧跟了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欲刃相如。"刃"字,名词"刀刃",现活用为动词,左右想用刀子去杀蔺相如。

《史记》中,寡人欲相甘茂,可乎?相,国相丞相,是职位。这里解释为,想任命他为相。

第六个规律,特殊指示代词"所"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想。如果"所"字后面跟一个名词的话,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史记.陈涉世家》中,置人所罾鱼腹中。就是用渔网打的。

《史记.陈涉世家》中,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Can。指的就是,种的庄稼打的粮食,养的蚕织的丝。

第七个规律,介宾词组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介宾词组,要么放在动词的前面,要么放在动词的后面。《左传》中,公侵齐,门于扬州。"门"本来是名词,但后面接了一个介宾词组,那它就做一个动词了。《史记》中,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境"本来是国境的意思,但前面放了一个介词短语,那就是和楚国接境接壤,和韩国接境接壤。《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就是鹪鹩鸟在森林里边筑巢。

第八个规律,连词"而"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词语,通常连接动词而不能连接名词。《孟子.陈仲子》中,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成为蚯蚓。

例如《公羊传》中,曹子手剑而从之。曹子,是人名。手,名词;剑,名词。用手拿着剑。又如《战国策》中,故脯卾侯,意为,把鄂侯做成了肉干。

一)名词的活用

⒈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简析 “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

⑵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简析 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市”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⑶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简析 “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⑷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例如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简析 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⑸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简析 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⑹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

例如 ①秦师遂东。

简析 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⒉名词的使动用法

⑴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 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简析 “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⑵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

例如 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简析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⑶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简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⒊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 ①孟尝君客我。

简析 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⒋ 名词直接做状语

⑴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简析 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⑵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简析 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 的方式:当面。

⑶ 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简析 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

⑷ 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 孤帆一片日边来。

简析 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

⑸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

简析 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 的性质:每年。

⑹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南取百越之地。

简析 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

⑺名词表示情况逐渐地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而乡邻之生日蹙。

简析 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 ,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二)动词的活用

⒈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 ①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简析 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作句子的主语。

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⑴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臣活之。

简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⑵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②晋侯饮赵盾酒。

简析 “食”,吃,是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⒊ 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 ①死国可乎。

简析 “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而死”。

(三)形容词的活用

⒈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 大行不顾细谨。

简析 “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

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简析 “高”本是形容词,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译作“推崇”。

⑵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简析 “穷”在本句中与“能”相结合充当谓语成分,因此活用为动词。

⑶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稍出近之。

简析 “近”是形容词,但后带有代词“之”做宾语,作动词。

⑷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简析 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短”后跟了介词结构“ 于顷襄王”应作动词。

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简析 “弱”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但是形容词做谓语,后面不可以接名词宾语,而它现在接了宾语“秦”,所以它要活用为动词,是“使……弱小”的意思;“绿”是形容词,后面接了名词宾语,应译“使……绿”。

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② 吾妻之美我者。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简析 “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形容词“美”后带宾语“我”。“美我”即“以我为美”,意即“认为我美”;“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