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道家经典名句禅意修身及解释_道家经典名句禅意修身及解释大全

ysladmin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道家经典名句禅意修身及解释_道家经典名句禅意修身及解释大全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道家经典名句禅意修身及解释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

道家经典名句禅意修身及解释_道家经典名句禅意修身及解释大全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道家经典名句禅意修身及解释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关于道教的诗句

2.经典禅意的语录

3.修身的解释是什么

4.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5.道教最经典的一句话,求道教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名句禅意修身及解释_道家经典名句禅意修身及解释大全

关于道教的诗句

       1. 关于道教的诗句

        挂金索 马钰

        四更里,无事好把真经看。

        句句幽玄,说道教修炼。

        不用水火,不用柴和炭。

        炼就灵丹,万两金不换。

        满庭芳 无名氏

        道教初兴,释门微显,一兴一废如然。达磨阐教,东土至西天。都是后学晚辈,贪酒色、损坏真源。争财气,不依教法,也望到西天。三千年一遇全真,大教甲子天年。丘公阐教,万朵金莲。上界群仙。在世诸魔,难道化才贤。君知否,今番不遇,更待万余年。

        寄嵩阳道人 曹邺

        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险尽平。

        华表千年孤鹤语,人间一梦晚蝉鸣。

        将龙逐虎神初王,积火焚心气渐清。

        见说嵩阳有仙客,欲持金简问长生。

        赠道师 曹邺

        举世皆问人,唯师独求己。

        一马无四蹄,顷刻行千里。

        应笑北原上,丘坟乱如蚁。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2. 来几首道教诗要飘逸的

        李白的山水诗具有飘逸之气,超脱之感。

        道教有一个根本概念就是“道”,“道”是宇宙的主宰,是一种超越现象的本体。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李白。

        因此在李白看来,凡是世间上一方面失望了,或受了压迫,便以“道”为归宿,因为“道”的力量是超乎现象,超乎人,超乎现实的。[20] 在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巴蜀的雄奇秀丽的自然山水孕育了他的浪漫气质与豪放胸怀,创作了不少描写山川景色的诗作。

        如《寻雍尊师隐居》写道: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眼。语来江色暮,独自入寒烟。”

        [21] 陡峭的山峰之中,是隐居的好地方,在这里可以忘记尘世间的一切,生活得逍遥自在。李白在途中与白云为伴,置身云雾中,似乎飘浮于山林中,脱离了尘世。

        “云”、“烟”烘托出一种仙境般的气氛。在这仙境中,李白逍遥飘逸,飘飘乎而来,又飘飘乎而去,表现出李白逍遥飘逸的气质。

        入仕的坎坷与挫折,使李白感受到了生命的大起大落,感受到了时代的压抑与黑暗,感受到了官场的小人专权,李白却以“众人皆醉我独醒”、“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豁达与超脱,进入了一个心地淡泊,“陶然共忘机”的境界。这正是《老子》提出的“涤除、“玄览”的认识过程,对待事物,摒除内心杂念的干扰,摒除主观成见,以澄明的心境加以体认,加以观照,考察事物本质所蕴涵的哲理。

        李白洗涤了心灵的污垢,投身于山林之中,这时,自然山水的灵秀便流淌于他多彩的笔下。如《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 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22] “碧山”是李白向往的,因为在那里,李白获得的是一种闲适、逍遥。

        而普通人却怎么能领略到这样的境界呢?“桃花”、“流水”富有生机活力,这是不同于喧嚣人世间的一种美。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中,李白脱去了名利的光环,洗去了身心的污垢,超脱于世俗功利之外。

        所以他说:“别有天地非人间”。在这首诗里,使人领悟到李白的思想基础和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

        在李白的一生中,心怀“济苍生”、“安黎元”的雄心壮志,一心想向朝廷进献“兴亡”之言,以图报效国家,但因小人作梗,被排挤出朝,浪迹江湖,其愿望一直未能实现。他虽然身在江湖,却心在魏阙。

        当报国无门时,便只好归隐了。在隐逸漫游中,去追求学道求仙的理想,如《望九华山赠韦青阳仲堪》中写道: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青松。

        [23]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三载,李白的漫游隐逸时期,在诗中,李白表达了归隐山林中的心情,由景生情,“天河”、“九芙蓉”实则都与他那求仙学道的思想紧密联系着。这是他摆脱世俗功利,必然要去追求的。

        追求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也是隐逸学道,求得成仙的境界。又有谁能与李白相比呢?在李白的许多山水诗里,如《独坐敬亭山》、《清溪行》等,都表现出了与自然合一,超然物外的境界。

        借客观自然山水的清秀,来尽情洗涤自己主观的俗虑,虽然在仕途上不能实现自己“济苍生”、“安黎元”的志愿,但是他寻找到了去除人世烦虑的途径——学道求仙。所以,在他的诗中,有一种飘逸之气,超脱之感,如同神仙的气质。

        因此,贺知章就称李白为“谪仙人”。其四、李白的山水诗具有气魄宏大,宏大壮阔的特点。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主宰,其性质是动的。在李白的信念里,宇宙也是动的,李白心目中的宇宙是有精神力量在内的,对待自然,便赋予了一种人格化,白云明月和自己一样是天地间有生命的东西。

        [24] 李白的山水诗,毫无斧凿痕迹,“想落天外”的驰骋想象,对夸张和比喻的独特运用,形成了奔放的气势,染上了极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描写的自然山水中,赋予了一种动态美,具有强烈的活力。

        让人感到一种精神解放的愉悦,一种人的主观精神与自然山水融合的旷达胸襟。如《望庐山瀑布》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5] 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瀑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气势磅礴,新奇无比的山水画卷。

        “银河落九天”的奇喻,极写瀑布之高,“飞流”、“直下”、“落九天”刻画出瀑布的动态美。苏轼以“古来惟有谪仙词”的美誉来高度称赞此诗为瀑布诗之冠。

        在这些充满活力的山水诗中,似乎可以看出李白生命力的充溢,而这生命力,又是经过了道教的精神洗礼之故。因此,他毫无世俗之气,在精神深处,光芒四射而出,流露于他的笔端,便有了那样气魄宏大,无拘无束的诗作,便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气勃发。

        在《望庐山五老峰》中写道: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26]李白挥笔,比喻新奇,秀拔天成。“削出”更显山川景色的动态之美,秀丽的山峰令人向往,因此,李白要“将此地巢云松”。

        这秀丽的景色与李白的心思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李白的思想是狂放不羁,跨度极大的,他所取材的歌咏对象也有的很多是雄大壮阔的,如“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横江词》[27]、“日出东方,似从地底。

3. 道家经典诗句译文

        欲图难事,先从易处着手;欲为大事,先于细处起步. 天下难事,须从易处着手;天下大事,须从细处起步.这一规律,是不可逆转的,可谓必然规律.因此,依循这个规律的圣人,欲振国纲,治理天下,首先要从细微的心地上,存其善良,建立好生之德,谦让处下.久而久之,德馨天下,声震四海,欲平天下,不求然而自然成功.常人则不然.《周易·系辞下传》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是以恶积而不掩,罪大而不解.”《太上感应篇》言:“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举心运念,语、视、行虽为细小,但久而久之,量大质必变,其结果所带来的祸福却不小.方寸之心的一念虽小,起于正者有福,动于邪者种祸.。

4. 推荐几首关于道教的诗

        1、《水龙吟·道家弱水蓬莱》

        作者:[宋] 程珌

        道家弱水蓬莱,鲸波万里谁知得。

        人间自有,南昌居士,仙风道骨。

        诗似白星,貌如聃老,风尘挺出。

        向谪仙家里,滕王阁畔,飘玉佩、下丹阙。

        黄发四朝元老,又谁知、重生绿发。

        手提一笔,活人多少,三千功积。

        已冠文昌,人人瞻望,玉枢躔逼。对新凉、酒颊微红,宛是一星南极。

        2、《道家四首奉敕撰》

        作者:[唐] 张说

        金坛启曙闱,真气肃微微。落月衔仙窦,初霞拂羽衣。

        香随龙节下,云逐凤箫飞。暂住蓬莱戏,千年始一归。

        窈窕流精观,深沉紫翠庭。金奁调上药,宝案读仙经。

        作赋看神雨,乘槎辨客星。只应谢人俗,轻举托云輧。

        金炉承道诀,玉牒启玄机。云逐笙歌度,星流宫殿飞。

        乘风嬉浩荡,窥月弄光辉。唯有三山鹤,应同千载归。

        道记开中箓,真官表上清。焚香三鸟至,炼药九仙成。

        天上灵书下,空中妙伎迎。迎来出烟雾,渺渺戏蓬瀛。

        3、《龚立道家藏虢月石屏》

        作者:[宋] 敖陶孙

        桑田鉴一夺,周官寒如灰。赐珏先沦奔,乃自垂棘胎。

        劫火到咸阳,六国无珍材。空馀虢山在,蚌水相萦回。

        古潭月荒凉,孤光翳复开。六丁所邀留,珪魄幻紫瑰。

        必藏三千年,掘狱无张雷。君先世闽南,家枕凤咮堆。

        夜光有感触,渠伊人剸裁。向来匪石心,不转误国魁,

        皦发照万世,是君以闻来。远孙极风流,乞语谫馀哀。

        摩挲紫云姿,百感集我怀。石汝亦不遇,无两欧苏梅。

        4、《曾钦道家山图》

        作者:[宋] 王之道

        永叔爱清颍,明仲乐阳羡。投老获所归,为计亦良便。

        何如强健时,从官山水县。升虚得吉卜,怳若地祗荐。

        曾侯卿相种,才业固邦彦。而况盛德后,世祀乃天眷。

        式古吾畏友,被命按邮传。来归自濠梁,访我出诗卷。

        为言有华宗,畴昔无半百。相逢遂相喜,笑语至舞抃。

        其家负家山,山水家可恋。松篁递森列,冈恋互萦转。

        台池及花草,高下焖明绚。粲然图一幅,规抚坐中见。

        予尝赋此诗,好事敢独擅。纵横一千字,把玩不知倦。

        桐庐在何许,东望眼欲眩。子陵亦往矣,钓漱清练练。

        家山亘今昔,昔隐今始现。彼美曾侯贤,何当睹岩电。

        5、《宋次道家摘宝相花归清平里》

        作者:[宋] 梅尧臣

        往岁见此花开迟,手撷群芳因醉嗅。

        今来须约烂熳看,及过风雨又已后。

        主人为我特殷勤,架底深深掇孤秀。

        密枝阴蔓不争开,薄红细叶尖相斗。

        先时已落已扫除,最晚堪怜子所厚。

        呼童归遗不可缓,金盘付与急奔骤。

        暮还已见映雪髻,初拈尚觉香在袖。

        官桥夜市正沽酒,沽酒共赏莫待昼。

        百度百科-道家四首奉敕撰

        百度百科-龚立道家藏虢月石屏

        百度百科-曾钦道家山图

5. 赞美道教/道家的诗句和文章

        zt

        诗仙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不需多想,无需多问,只有李白才能够写出如此飘然若仙的诗句,只有李白才能够白发三千丈却独立壶口看滚滚黄河奔流不息在自己脚下,却会心地发出如三千年的孔圣那样至悲,至情,至理,至道的叹息。逝者如斯!!黄河长江之水或许会奔流到海,难以回复,然而李白,站在大河之畔里李白确实永远的凝固了,凭借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叹息,他永远的凝固在了后人的心中。不为时间所动,不为岁月所摧。

        于是乎,李白一直在壶口边就这么站着、站着。在人们心中站了几个世纪、站了几个千年。人们说那是羽化而登仙,于是后人称其为诗仙。

        作为,诗仙,自然有道,得道。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述说了李太白,这位青莲居士全部的道行。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231633230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首区区三百字的长诗叙述了乘白鹿访名山,飞渡镜湖,梦游天姥的超凡境界。仅以梦游为题,只是在题目上就为自己开拓了一片足够大,足够广阔的想象空间,尽情发挥、翱翔,正是万物归我心,我新生万物的仙家境界。只是在这一点上就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于白鹿,青崖则突出了李白作为一个求仙访道之士的身份。而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6. 道家有些什么经典诗句

        欲图难事,先从易处着手;欲为大事,先于细处起步。

        天下难事,须从易处着手;天下大事,须从细处起步。这一规律,是不可逆转的,可谓必然规律。

        因此,依循这个规律的圣人,欲振国纲,治理天下,首先要从细微的心地上,存其善良,建立好生之德,谦让处下。久而久之,德馨天下,声震四海,欲平天下,不求然而自然成功。

        常人则不然。《周易·系辞下传》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是以恶积而不掩,罪大而不解。”

        《太上感应篇》言:“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举心运念,语、视、行虽为细小,但久而久之,量大质必变,其结果所带来的祸福却不小。方寸之心的一念虽小,起于正者有福,动于邪者种祸。

7. 关于道家的句子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8. 求几首道教诗

        《落花》

        ——邱处机

        昨日花开满树红,今朝花落万枝空。滋荣实藉三春秀,变化虚随一夜风。

        物外光阴元自得,人间生灭有谁穷。百年大小荣枯事,过眼浑如一梦中。

        《鹤》

        ——邱处机

        一种灵禽体性高,丹砂为顶雪为毛。冥冥巨海游三岛,矫矫长风唳九皋。

        洒落精神超俗物,飞腾志气接仙曹。搏风整羽云霄上,万里峥嵘自不劳。

        《极论》

        ——邵雍

        下有黄泉下有天,人人许往百来年。还知虚过死万遍,都似不曾生一般。

        要识明珠须巨海,如求良玉必名山。先能了尽世间事,然后方言出世间。

        《心安吟》

        ——邵雍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为何古人自爱写道教的诗?

        因为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所以古人自爱写道教的诗。

9. 道教诗句道教祝福诗句

        1、为十方善信祝福仰赖神庥广被,伏蒙圣德洪恩,天尊溥瑞降慈仁,庇佑十方善信。

        处处清平如意,家家吉庆遂心,财源福禄照临门,恭祝连年好运。2、手挥拂尘,扫除阁下一切烦恼西去。

        怀抱太极,招得先生无数紫气东来。3、心存善念,天遂人愿。

        慈仁勤俭,福寿绵延。4、青牛驾到,紫气东来。

        幸福随心至,烦恼顺水流。5、我骑着老君的青牛,带上三清的问候,捎来四御的祝福,送出七真的恩德,面露八仙的笑容,给你真诚祈愿:吉祥如意!6、诸恶莫干,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康宁!7、迎喜、恭喜、贺喜、添喜,皆大欢喜;惜福、积福、护福、造福,天官赐福。

       

经典禅意的语录

       何谓"少欲"?对未得之物不起贪欲,对已得之物不生厌憎,便是"少欲"。对自己的收获,无论大小多少,都感到满足;对自己的际遇,无论顺境逆境,都随遇而安,自然身心自在,生活快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的禅意的语录89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做个好人需要好身体,好口德,好思想,好行为。做个好人需要无恚、无怖、无爱、无痴。做个好人需要能屈,能伸,敢爱,敢恨。做个好人需要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个好人需要累了不叫累,而叫心甘情愿。空了不叫无聊,而叫悠闲自得。

        2、在挫折面前,我们要达观一些,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有坦途就有坎坷,没有坎坷的路是绝路;有顺境就有曲折,没有曲折的路是回头路;有完美就有不完美,没有磨砺的成功不是完美的;有成功就有挫折,没有挫折的人生是听天由命,是颓废的养成。

        3、应发欲心,超过有结,应发欲心,于无欲中,欲无欲事。《大威德陀罗尼经》卷五

        4、劝人不要说谎,谎言就像幌金绳,一旦被捆上,会越挣越 紧。说一个谎,即使用一百个谎也无法圆,说谎者的一生注定在说谎 和圆谎中消磨。谎言仿佛吹到极致的气球,一碰就炸,熬尽心血也难 以守护。人如果终生生活在谎言里,生命便无时无刻不处在惊惧之 中,偶有风吹草动,都会魂飞魄散。

        5、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苦身积聚添烦恼怎样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念?佛日:生时不赍一文而来,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积聚为之忧恼,于已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恃无得可怙,致使命终堕诸恶道。一《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二》

        6、《增一阿含经》中有这么一句话:"随时念惠施,受福如响应;永已无短乏,所生常富贵。施为众行具,得至无上位:亿施不起想,欢喜遂增益。"意思是说,做人要时时保持施与的善心,最终才能得到福报。

        7、不怕地狱,就怕心偏。我们为人处世要光明磊落,内心耿直,行为端正,这样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8、的真实写照,自然的感召力是无穷尽的,无须张扬,也自会聚集一群志同道合之人。

        9、昨天的付出是昨天的事,如果今天尚未付出,就不要期待收获。很多禅修者,秉承着这一道理,整日紧张地劳动,过着清苦的生活,平淡、辛勤而又虔诚。

        10、千劫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悉皆灭尽。

        11、要想让别人看得起,首先自己要是好样的。

        12、一个人犯了错,如果能及时改正,也能修成正果。

        13、念什么便像什么,念什么便感召什么,念什么便得什么。念是非常奇妙的。

        14、拥有势力与地位,拥有健康与亲属,生活富裕,身强力壮,年轻貌美,才华渊博,科技发达,医学高明。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可以不面临死亡的理由。人生本来就这么短暂,生命又极其脆弱,再加上全球各地灾难重重,我们随时随地都有死亡的可能,那为什么还沉迷在此生此世的名利之l|l,并做一些千百年后的计划呢?

        15、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说法,这种说法常是无声的,但有时却比有声更为深刻。

        16、别让自己沉迷于过去抛开过去,让一切在今天全部归零,这样我们才能整装待发,快乐出行。

        17、说好话如口吐莲花;说坏话如口吐毒蛇。

        18、做一个坚强的人,哪怕没有别人的同情,至少让自己的生命活出了一种大度的风范,生活的禅法,就在于在那些痛苦与悲伤中,活出人生的柳暗花明,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崭新。

        19、应勤修愍破戒者,谓以大慈悲,拔济犯罪,安置菩萨净戒中故。"四十华严"卷三十一

        20、不交流又如何同流?不同流又如何能达到合屋?

        21、生活中,你会发现,再好的夫妻相处久了,都会有倦怠时。

        22、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也总有欢乐和忧愁。蔑视困难,勇往直前的人,在黑夜中也会露出笑容;凄苦的人,干什么事情都是危险的,即使睡着了,梦中也滴泪。

        23、谁不曾对生活灰心过、失望过?然而,世界上没有绝望的事,只有绝望的心。无论现实如何,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结果,才不枉此生。

        24、拂去贪欲,拂去瞋恚,拂去愚痴,拂去三界,拂去五阴,拂去十二人,拂去十八界,如是我说为真头陀。何以故?以彼头陀,不取不舍、不思不念、不修不行,非法非非法,是故我说真头陀也。《大宝积经》卷—。四,善住意天子会

        25、两块不相干的石头,各自被岁月雕琢千年。一千年的沧桑打 磨,一千年的雷霆淬火,一千年的静默守候,一千年的孤芳自赏。是 什么样的奇缘,让两块不相干的石头邂逅,相互展露、彼此领略各自 不同的风骚?世上多少不相干的人也是如此,因为一次相遇成就一生 传奇。大干众生,相遇是缘,请君惜缘。

        26、当你决定做一个好人,提升自己,你会发现周围人对你要求会苛刻起来,你会越来越累,而那些痞子们,因为别人对他们没盼望,于是他们就活得没有任何压力。被人要求是一种实力,也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幸福!红尘中,没有任何人来关注和约束,才是最大的悲哀。舒服是一时的,而苛刻、要求却是成长必需的。

        27、佛法是生活中珍贵物、无价宝、宝中王。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可以没有钱财,没有地位,甚至宁愿失去生命,也要保有佛法。钱财只是暂时的友伴,地位只是半辈子的友伴,生命也只是此生的友伴,而佛法不仅是今生的依处,更是生生世世、多世多劫、乃至证得佛果为止永恒的怙主。

        28、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诗老山间;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王安石

        29、若常愁苦,愁遂增大。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若常烦恼,烦恼滋多。——《宗教箴言录》

        30、世上人性本来清净,万事万物都在自性中产生。如果思量一切恶事,就 会作恶;如果思量一切善事,就会行善。所以一切事物都在于自性。如果执 着于外界事物,虚妄之念像浮云覆盖,自性便不能明净。

        31、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

        32、若一个人很邋遢,那他(她)一定不会要求你每天洗澡,不会在接吻前还让你先漱口。

        33、在佛的眼中,世间的一切事、物、人都在不断变幻,没有一刻停留。万物有生有灭,没有瞬间停留,这也正是佛教中所说的"无常"。

        34、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舍弃,不修回向。怛以菩萨大愿甲胄而自庄严,救护众生恒无退转。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于彼所起疲厌心。

        35、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公平的,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就像佛说的:"别人能够帮得了你一时,但帮不了你一世,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真正帮得了你一世,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36、怒气犹如藏在人体中的一桶烈性炸药,随时都可能酿成大祸。炸掉的 既可能是自己的身体,也可能是自己的事业,甚至是自己最高贵的生命。

        37、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黄金?珠宝?美玉?这些东西在世人眼里都很值钱,但是值钱就能够说它们很有价值吗?显然不是。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最值钱的东西往往也是最没有价值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并没有价钱。就像智慧是绝对无价的,这就是佛常说的颠倒。

        38、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39、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应该不被魔迷。雨天不带伞想别人助我,平时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别人度我。自家宝藏不用,专想别人的,岂能称心满意?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禅师不肯借伞,这就是禅师的大慈悲了。

        40、放弃实权虚名,放弃人事纷争,放弃变了味的友谊,放弃失败的爱情,放弃破裂的婚姻,放弃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放弃没有意义的交际应酬,放弃坏的情绪,放弃偏见、恶习,放弃不必要的忙碌、压力……生命之舟需要轻载,生活需要回归简单。

        41、自身拥有宝,何须向外寻 悟求真理的路途,千峰回转,万山阻碍,难免会有见歧路而茫然的感 觉。此时要紧的是,不要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42、先于教典留心,讨明理性,随起观行,名为乾慧。次得相似理水,名人信心。次乃发心,名人正位,即与顿悟同一智德。须知顿悟,本多生熏习,故初心不可不于至教厚植种子也。

        43、既已归命弥陀,全然交给弥陀,我就不再属于我,而属于佛;既属于佛,就是佛的作品、佛的儿子,就一切都是好的。我们只能怀着十分的虔诚接受佛赐,岂可以自己的好恶对佛的作品评头论足、挑三拣四呢?

        44、多做一件善事,就放下一项烦恼。

        45、漫漫人生路上我们需要品尝各种滋味,需要体验各种心境,样样不可 缺,样样不可少,这才是圆满的旅程。咸,指的是强烈的信念、炽热的情 感、剧烈的痛苦、沉醉的痴迷、彻骨的孤独、狂热的爱恋;淡,指的是轻松 的自由、欣赏的生活、适当的沉默、细心的关怀、温和的知足、伟大的平凡。

        46、于小罪中,生极重想,设其作已,恐怖忧悔。

        47、禅非意想,立意乖宗;道绝功勋,建功失旨。闻清声外句,莫向意中求。转照用机关,柄佛祖钳锤。有佛处互为宾主,无佛处风飒飒地。心宁意泰,响顺声和。

        48、在做人态度方面,有四种"恶知识":"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与怨谋。"

        49、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往往仅有一点点的差距,前面 大部分的困难已使人筋疲力尽,这时即使一个微小的障碍也可能导致前功 尽弃,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一下,胜利便近在眼前。

        50、多增一分真我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51、《菜根谭》中说:"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 网天罗。""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 昏之病,又来憧憧之扰矣。"对待妄念,我们要记住两个词:一个是"不 忘",另一个为"不起"。不忘"见宗自相光明",不起"遮遣、成立、取 舍"等心,这是最重要的。这样,妄念突起时,不压制它、不随它跑,不 产生任何爱憎、取舍之心,才能感悟到自在人生。

        52、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因此我们对沿途的风景常常忽视。其实,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都是在途中,活着是为了经历,经历就是修行,也许它是平凡的、琐碎的、漫长的,要学会安于途中!

        53、所有好的修行方法都指向去掉执着,最后,连所有修行的方法都要舍掉,对教导你的师父也不可执着。若有一种方法能导致烦恼的止息,去掉执着,那它就是正确的方法…唯有停下来,观照自己的内心,才能发现佛陀所讲的,毋需往身外去追求,你势必回过头来面对你自己真实的本性,在此你才能了解佛法。

        54、任何人都可以盖木头或砖头房子,但佛陀说,那种家并非我们真正的家,它只是名义上归属我们。我们真正的家,是内在的平静。外在与物质的家可能很漂亮,但它并不平静,充满种种忧虑。它对我们而言迟早必须放弃它,不能永久居住的地方,因此它并非真正属于我们,它属于世间。

        55、"上帝等待着人在智慧中重新获得童年。"——泰戈尔。哲人无忧,智者常乐,幸福从觉悟开始,觉悟之路就是幸福之路,返于淳朴归于本真才是最大的幸福。

        56、不去抱怨,也不值得抱怨,这个世界,看不惯的事情很多,抱怨,只会使你伤情;不去怨恨,也不用去怨恨,每个社会,都有不公不平,怨恨,会使你失去包容。

        57、生活中我们常常因处理不好关系而烦恼,但如果我们先试着改变自己,也许一切都会变。你先改变自己,对方也会改变;对方有了改变,你的心境就会改变;心境一有改变,言词就会改变;言词一有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一有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一有改变,运气就会改变;运气一有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58、岁月如一指流沙,缓缓的在指尖流淌。

        59、其实,幸福就在身边,平静如水,温暖如春!幸福就在心里,快乐知足、豁达随缘!幸福原来就是生活改善带来的愉悦,或自我价值实现感到的满足!细细思量,有关幸福的诠释竟有如此之多……

        60、命运因知足而美丽。不要对生活有太多的不满:饭菜是太咸或太淡,衣服是好看或是难看,天气是太热或是太冷,让自己内心比较容易满足,只要怀着一份知足的心态,在极普通的.一天里就能找到那份完美的生活。

        61、又来人间走一遭,走过的岁月,逝去的光阴,不管是成功或者是失败,都已经成为过去。成功不要沾沾自喜,成功是暂时的,也是偶然的,用冷静的头脑来走好今后的旅程。失败也不要气馁,只要不失信心,成功就会属于你。其实,对于成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但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为自己的目标流下了汗水,就不必后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经验,得到了锻炼,成为今后成功的垫脚石;这就是我们的财富,就是属于我们的成功。

        6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悠悠岁月,悄然无声地从指缝间流逝。当醒悟时,剩下的或许只是一声叹息。人生苦短,岁月不待,在有限的生涯里,又何必在失落与苦恼中徘徊?人生是一本厚重的书,需要用一生的时间认真研读,用心领悟,我们很难参透自己手掌,那纵横交错的纹路,仿佛是无言的上苍在说一切命运尽在自己手里。

        63、无论是昨日的辉煌,还是十字路口的迷惘,无论是一帆风顺、青云直上,还是屡次受挫、几近绝望,都要学会遗忘,在这个开始的季节里开始新的生活。在曾经的成功里汲取经验,再接再厉,走向更高、更好的远方;在曾经的失败里接受教训,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带着现实的态度,以更稳健的步伐走下去,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64、不管别人怎么样,也不管外围有多少人在指责我们,确定了自己所做的菩提事业是正确的,就应当努力把自己做好。

        65、人生在世,没有一种快乐,是专为我们设计的,没有一种痛苦,是单为我们预留的。这个世上有多少种心情,就有多少种开心;有多少种不幸,就有多少种心痛。好好善待自己,过去的能忘则忘,眼前的能不计较就不计较,学会放开自己,未来的不要想得太多。沉淀心情,去除浮躁,心静得自在。

        66、如果能对任何人慈悲仁爱,自然有好的善缘,善缘结多了,自然什么事都如意吉祥。但这个善缘佛菩萨不会强制你去找,要你自己去修,所以你的成败与否,不在佛菩萨帮不帮你,而在于你自己努力修行的坚持。你的心是你自己的根源,你是你的佛,也是你的鬼。

        67、长大后才知道,童年时纯洁的心和天真的笑容是那么的自然!现在想拥有那份纯洁与天真是多么的困难!

        68、所有的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观点,它并不依赖于环境或他人的教导,而是和我们的肉体一起诞生的,在佛教中称为"俱生的我执"。所谓"俱生",即不是受之于父母或老师,而是生来即有;所谓"我执",即执着于时时刻刻都有一个我的存在。

        69、如果我们没有学会对生命的尊重,金钱会让我们的人性变得越来越恶劣,无论亲情友情,全部反目成仇。

        70、修学佛法从发愿开始、从惭愧忏悔开始。有一颗惭愧的心,就能够激励自己向上;有一颗忏悔的心,便可以不断更新自我。

        71、能动静忘怀,利水清月现。

        72、佛曰:要学会宽恕,要学会放下。学会放弃,学会放下,学会宽恕别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只有宽恕,放下,才能以更好的姿态继续向前生活。如果不原谅他人的过错是,心灵就会被怨恨所占据发,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73、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74、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75、"到于彼岸本由正见。入邪见者则不到也。顺在解邪,见理为人也。既入其理,即为彼岸,无复彼岸可到也"——道生《注维摩诘经》

        76、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77、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78、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79、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80、日休禅师: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迷惑,活在明天的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实。今天便是这刻,每个分钟,如全做好,人生就会美妙。

        81、平时不知不觉的那些心灵深处的丑恶卑俗,从理智上发现了,便是明心开悟;从情感上厌弃了,便是慧剑诛魔。

        82、禅诗·《半窗松影半窗月》:半窗松影半窗月,一个蒲团一个僧,盘膝坐来中夜后,飞蛾扑灭佛前灯。——石屋清珙

        83、恶慧愚痴人,以其邪见故,侮蔑罗汉教,依正法行者,以及尊者教,而自取毁灭,如格他格草,结果自灭亡。

        84、常正确地观察净心观照,看清感官输入所引起的心识作用,看清这颗心由快乐逐渐变成贪着,由贪着逐渐变成痛苦,又由痛苦逐渐忘怀而消失。

        85、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维,绝非常存者。

        86、与愚同住苦,如与敌同居。与智者同住,乐如亲族。贤者智者多闻者,持戒虔诚与圣者,从斯善人贤慧游,犹如月从于星道。

        87、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88、能忍辱不为所动才是最高的苦行。为害外在的不能称为出家者。被外在所牵绊而苦恼不得自由的,没资格叫做沙门。

        89、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此心本净,无可取舍。

修身的解释是什么

       在生活中体悟禅意,有了烦恼才有了觉醒,去承担命运的解脱清凉自在。心安,才是故乡,那么就需要我们去观察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去照亮心地那些还不够光明的地方,向佛靠近,远去杂染,就是清净。下面是我搜索整理的禅意的语录85句,欢迎参考。

        1、看过人生繁华,还是平淡最真。人生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只有懂得才会去珍惜,人非圣人,谁能无错,看淡一切,一切也就过眼云烟,如果真的忘不了,就默默地珍藏在心底的最深处,藏到岁月的烟尘触及不到的地方。

        2、人生百相,世态万千,生活中,有一种无言的爱,叫自爱。它,是一条静静的溪流,不需要别人懂得,是独自的流淌;它,是一曲曼妙的音乐,不需要刻意雕饰,是独自的聆听;它,是一朵清丽的闲花,不需要所谓的追逐,所谓的奢望,是独自的微笑,独自的世界。

        3、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在纷繁中淡定心弦,心静时,过往的纠缠都可以搁置在一边晾晒,而你独享此刻宁静的光阴。人生本是一场愈行愈远的跋涉,走一段路,遇一些人,看一处风景,不计较得失荣辱,最后剩下的,就是一种淡然。

        4、渐渐发现,人生是一场修行,边走边悟,且行且珍惜。童年的纯真,少年的懵懂,青年的志在千里,中年的海阔天空,都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如茶人生,次第前行。历经数次沸腾与翻滚,恰似人生跌宕起伏,留给世人的却是芳香四溢,做人亦如茶,不如将烦劳放下,学会对生活豁达。

        5、问:"佛性与烦恼俱不俱?"答:"俱虽然俱,生灭有来去,佛性无来去,以佛性常故,由如虚空。以是无来去故,三世无有不生灭法。"——《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6、恶念是导致犯罪的潜在因素,有的人的恶念是出于非个人意愿,他也 许只是为了驱除自己的不快。有的人的恶念是故意的,这种行为最危险, 因为这是直接放任自己去作恶。一个抱着恶念的人是不可能好好生活或者 快乐的,因为恶念是违背人的本性和自然价值规律的。一个人与文明格格 不入,自然无法好好生活。一个人产生恶念的时候,要告诉自己,这样做 对自己现在的状况无改善的作用,相反只有恶化。恶念生,遁入魔门,谁 也救不了你了,你是在自焚。

        7、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 皆为净土。慧藏经过了痛苦的内心斗争,才悟出了道。悟道以后仍时时警 惕习染再生,心性放纵,如同牧牛,一发现牛人草中,便猛力拉回。人的 修养也应如此,不是一朝悟道,便一劳永逸,而是要时刻警觉,防微杜 渐,才能保持修养的成果,不断进步。

        8、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能够和人沟通就是和宇宙沟通。人尽管只是宇宙的一滴,但这一滴具备了宇宙所有的属性和特征。人体随着四季变化,四季随着宇宙变化,宇宙又是随着人的心态在变化。宇宙的成、住、坏、空都是由人类来决定。

        9、佛光是心光,眼虽不能见,心却能见。

        10、所有善根,为求佛智,施与众生,是名檀波罗蜜。

        11、中国几千年的基因传承,几千年的美德传递,时至今日,实 际上并没有发生变异,也没有产生断裂,它依然存活在我们每个人的 心灵深处,只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它累了、倦了,暂时沉睡 了,一旦被召唤就会醒来。重要的是,谁去召唤?是否有人愿意自觉 承担起召唤的责任。

        12、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菩萨戒本》

        13、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

        14、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加是可得道。《阿陀耆婆经》

        15、当岁月消磨了青春,时间融化了年华,磐石犹在,人何以堪!

        16、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领悟无常,不要等到无药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终结才断恶行善,不要等到面临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离开人世才找求解脱,不要等到身心分离才求生佛国。修行应当从小时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从内心做起。

        17、总想着依赖别人,而自己却不肯努力,到头来必定什么也不能得到。

        18、带着微笑的面孔最美,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语言、爱的表现。最漂亮、最有气质的衣服是——柔和忍辱衣。

        19、能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不在法上,而在听法人的心上。

        20、禅宗不立文字,因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思想是没有声音的语言,如果执著这些东西是实有,便被其缠缚、障碍,而发掘不出真理来。

        21、有人说:"所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 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拥有美好的东西,我 们应该感恩;如果没有这些,我们也应该感恩。这样,你就会一直处于幸 福之中。

        22、人类的欲望,千万不要指望能够完全把它消除。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 尽力把它修剪得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满坡生长的灌木,丑陋不堪。但 是,经常修剪,就能够成为一道亮丽悦目的风景。

        23、禅门中有句话,放下便是,这并不是生活的奢望,或者逃避,更不是对生活的一种脱离,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心地的观照与觉察,去除那些复杂,契合与融入生活。水流花开,温暖盎然,这是心地的一种直白,把生命完成了一场佛事,自然而然,欢喜随缘。

        24、佛教徒对生病的态度乐观而积极。因生病而体会到患者的感受,因生病而谨慎恶业,因生病而努力行善,因生病而消除业障,因生病而降低我慢,因生病而生起爱心,因生病而功德增上。生病是一场修行之旅,病越久业障消除越有效,病越重功德增上越迅速。生病是不求而得的助缘,也是不请而到的幸运。

        25、双手做好事是利益人群,做错事是害人不利己。

        26、他人之良药,或为我等之毒药,只因自心烦恼千差,药亦千差,不识自 心不识药性,命难保矣。诸位习禅者,切莫忘记一句话头,什么是无? 于此话头上,病是妄、药是妄,千差也是妄,话头也是妄,猛然发力冲 出此妄,出后又是何景象?什么是无!

        27、住三解脱不入正位,随众生欲严净佛土,于刹那顷,速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8、我们并没有贤明的心,不愿意听善知识的教言,这时,病便不可少。"修行人,无事常带三分病",此话极有道理。病,随时在身,不能回避,不能驱离,如同报警红灯,提示我们:"错了!"出家人独身、素食、起居有节,所得的病,多数与心性有关。

        29、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愉悦。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愉悦。

        30、佛教认为,宇宙万物流迁变动,永无休止。生与死都不是绝对的,生不会永生,死不会永死。旧的死去,新的又生,生死相续,永无穷尽,恰似沿着圆环转动。因此生不足喜,死不足惧,只求此心光明正大。

        31、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众星虽有光,不如一月明。

        32、如今大家从生到死一直忙个不停:幼年时为玩耍和游戏而忙;中年时为感情和工作而忙;晚年时为养老和治疗而忙。然而,最终除了满脸皱纹和精神空虚外,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呢?所谓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是指什么呢?我们忙的意义又在何处?

        33、举手投足也要存一份善念 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

        34、宽心、包容,是快乐的泉源。

        35、当你倒霉时,你身上的阴性场态总是占主导,而阳性场态也是最弱之时,当阴远超于阳时,就会麻烦不断,祸不单行,此时遇见小人或撞见鬼都是常有的事。

        36、只需静下心来什么都不用去想,放下所有的经验还有得失,全然地相应就够了,就这么简单!相信即天堂!

        37、佛法告诫我们:处于下等根器阶段时,要以修持净戒为主,通过听闻佛法来认识烦恼,才能对轮回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处于中等根器阶段时,要以修持禅定为主,通过思维佛法来降伏烦恼,才能对众生生起广大的菩提心;处于上等根器阶段时,要以修持智慧为主,通过实修佛法来根除烦恼,才能建立正确的空性见。

        38、善行,能庄严人格,美化世间;念佛,能往生成佛。世善如外在化妆之美,念佛是生命自然之美。一切修行,若落于有漏世善,皆不过如化妆美容,表浅,外相,不自然,不真实;念佛,内心住有弥陀的生命,便从里向外焕发出弥陀生命的光辉,这是佛性的真生命。

        39、初学佛法的人在没有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就学习一些深奥的法门,其后果犹如空中楼阁。如果没有打好稳固的修行基础,不但无法树立空性的深奥境界之正见,连世间法都难以承办?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盖房子,冬季一过,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会垮塌一样。

        40、偶尔会暗生一种没来由的愁绪,虽然很淡,停留的时间也不 会太久,去有极强的冲击力,仿佛被一种无形的波涛推搡,我就是一 粒无助的海贝。此刻,我的眼前会呈现宁静孤寂的海滩,旷远无边的 苍穹,若隐若现的前世。在广袤的时空中,我们都是漂泊的旅人,内 心深处都暗藏着一支我们不知道的怀乡曲。

        41、做人必须念念分明,处处提起正见。

        42、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43、诸有为法才得自体,从此无间必灭归无,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古印度)世亲《俱舍论》卷十三

        44、思想在如水的夜色中漂泊,心是唯一的航灯,灯不灭就不会 迷航,迟早会抵达黎明的彼岸。灯如灭了,思想就会触礁,万劫不复 地沉没。

        45、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去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46、太多时候,因为太在乎一个人,太想留住一些美好的东西,太想抓住某种名利或地位,反而失去了它原本的初衷。太想得到的幸福越抓得紧,它消失得越快;太想得到的爱人越靠得近,他离得越远;太想拥有的成功,因为太急功近利,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47、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以欺取利则事乱;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伏。其悖戾斗诤,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

        48、如果人人发挥慈悲心,即可形成"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并具足无量悲愿的`济世力量。

        49、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想念、行为。若是你的想法不对、看法不对、行为做得不对,就要改正,这就是"真修行"。—一耕云先生

        50、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子女的烦恼,对子女放心,他们才能安心。——《佛陀的格言》

        51、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成功和挫折几乎都会交替出现,但命运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味自我惩罚、自我折磨永远与成功无缘。人生事业成败的关键,不在命运,而在于你能正视失败,敢于跨越人生的败点。

        52、大气之人,能安安心心做好本分的角色,认认真真干好手头的事情,不为名利而争斗,不为钱财而纠结。大气之人能让自己的世界海阔天空,即便一时失意,终得大器晚成。该来的终究会来,该走的也一定会离开。凡事都存在前因后果,因缘成熟了,果报便产生了,无法阻挡。

        53、有时沉默可以疗愈伤口,是最好的无言的解释。有时能够傻笑着把烦恼放下,也是一种解脱。有时有些话不要说,不说比说效果更好,有些事不要想,想多了一准儿会难过,绕进里面出不来。有时悲伤和绝望也是一笔无穷的财富,转变心念看空一切能自在。凡事有好多面,不管你看哪一面都能得到释然才是真的禅。

        54、以从容的心态,微笑面对人生;以乐观的心态,感悟云起雨落;以随和的心境,静观花开花谢。用苦涩眼泪冲刷生活的酸楚,用时光沉淀情感的碎片!

        55、恒唯法师:幸福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人生的意境,或者说是生活的领悟,有悲观失落,也有黯然神伤,当然更有美好时光,不管生活里邂逅什么酸甜苦辣,学会面对和相逢,好好活下去,泰然去接受,生活里有许多未知,更有许多无奈,这并不是生活的悲哀,可以理解为是生活的另外一种别开生面。

        56、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57、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繁华过后的淡定。人生如同果树,在风雨中成长,在阳光下开花,繁花落尽,硕果累累。花季的烂漫,雨季的忧伤,随着年轮渐渐淡忘,沉淀于心的,一半是对美好的追求,一半是对残缺的接纳。曾经看不惯,受不了的,如今不过淡然一笑。成熟,不是看破,而是看淡。

        58、常存爱意,与人为善:当我们给别人送花时,闻到花香的首先是自己;当我们向别人扔脏东西时,先弄脏手的也肯定是自己。如此,何不给人以温暖?当我们给予别人温暖时,自己得到的何尝不是一种深切的快意?所以,要努力做到:心底无私,常存爱意,与人为善。

        59、禅师在寺院空地上洒了些蜜,许多苍蝇赶来,因舍不得走被蜜粘住了脚,再也飞不起来,禅师诫谕: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60、照顾好家庭,以慈心为本。

        61、端正精诚,心里常念佛法。

        62、你期待什么,什么就会离你越远;你执着谁,就会被谁伤害得最深。相聚就是离别的序幕,而离别就是相遇的本初。学会放下,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放下没有结果的执着。看淡、看开、看透一些,不牵挂不计较;一切都会慢慢变好。过去的就别再翻回去,上一秒已经过去,唯有当下的快乐与幸福。

        63、如果您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您烦恼。因为您自己的内心,您放不下。

        64、其实,你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脱缰野马般的"心",出口是非不断的"嘴"。所以,人多时,请管住自己的嘴;人少时,请管住自己的心。多观察自己,少议论别人。一个懂得降伏自心、善待别人的人,必定有大福报。

        65、亲情不可能陪伴你左右,爱情不可能代替一切,友情不可能随时出现,你需要历练到即使没有父母、爱人、朋友的帮助,你也能坦然走下去。有些风景是孤独一人去欣赏的,有些路也是孤独一人去行走的。孤独是人生的必然。

        66、长大后才知道,童年时纯洁的心和天真的笑容是那么的自然!现在想拥有那份纯洁与天真是多么的困难!

        67、曾经有人问我,人与人之间的最高境界是不是若即若离?其实,不一定需要若即若离,但一定得有空间。不论是什么关系,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与自由。正如你自己希望畅快的呼吸,别人也一样。所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生活的尺度,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

        68、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渴求得到世人尊重,但从最起码的角度来讲,我们每个人对生命的尊重都是很缺乏的,不但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还不懂得尊重自己的生命。

        69、一个修行人,他应该是法喜充满的、一切都能够化解的,应该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

        70、佛教里一向是由智慧得正见,而不是由盲信而生信仰。

        71、善在我们心中,佛在我们心中,命运就不会抛弃我们。

        72、人生不是比赛,幸福和成功也不需要终点。

        73、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74、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者、附和也、依者、追随也、依者、追踪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75、面对生老病死学佛人如何用平常心用修行的心态去面对?不是说跳到半空中,远离世间的一切因缘,这不可能。佛陀也不是逃避因缘,而是怎样去了这个因缘,为此佛陀离开皇宫去寻找真理,寻找超越一切生死的本性,如实了义之后无论身体上如何显现,心都不会受影响,心里没有烦恼执着痛苦。

        76、出口即错。人曰:说错即对。

        77、本意天良是每一小我最公正的审讯官,你骗得了他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身的本意天良。

        78、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79、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小我。

        80、律者入戒威仪深经善义,遮受一切不净之物及不净因缘,亦遮四重,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一堕,四悔过法,众多学法。

        81、禅诗·《白云与我最相知》:白云与我最相知,我住山时它亦随,清早和风辞嶂外,晚来依旧护柴扉。——湛然圆成

        82、修行之道就是寻求通往最终的道路,而悟出最终的真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极大痛苦之中顿悟;另一种则是在愉快中体会出生命的意义。

        83、给予快乐叫做慈,替对方解决痛苦叫做悲。将心比心、身同感受叫大慈爱,不分亲属、敌人同样看待的帮助叫大悲。

        84、沈家白。既然错过,那么就别再相见。

        85、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的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咱们一起把内心中的局限修正过来,达到无量,无限,圆满无碍的境界。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权的巩固培养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道教最经典的一句话,求道教经典语录!

        #能力训练# 导语《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下面是 分享的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释: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解释: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解释: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解释: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解释: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解释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解释: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解释: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释: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解释: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评价。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解释: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释: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5、物壮则老。

        解释: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篇二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解释: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解释: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解释: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释: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5、治大国若烹小鲜。

        解释: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解释: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释: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解释: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1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释: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

        1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解释: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1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解释: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1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解释: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14、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解释: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

        1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解释: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篇三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解释: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解释: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的声音听不到声音,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4、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解释: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6、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解释: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解释: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8、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解释: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弱可能转强,而强还会转向衰落。

        9、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解释: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1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解释: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

        1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解释: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此句成为历众多名士的诉求。

        13、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解释: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1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释: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1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解释: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篇四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解释:“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非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有”这个层次上,说到头都是“镜花水月”、“电光石火”、“梦幻泡影”一类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过分重视的。

        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释: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生活得更长久。

        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轻浮,是不懂得自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所以君子每日的行为,都展现稳重、安定的样子,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急躁不安。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处理困难的事情必然从容易处下手,处理大事也必须从细微处开始。所以,圣人从不好高骛远,而是大处着眼,小处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而成就了大业。

        6、见小曰明,守柔曰强。——《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能够从事情的细微之处发现真理,才是明智的表现;能够坚守柔弱的信念,才能以柔克刚,成为真正的强者。

        7、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永远没有名字可以形容,简单质朴,虽然小而不见,但是天下万物没有能让它屈服的。人生真正的快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难求,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守住简单、质朴,就会找回人生真正的快乐。

        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根之人闻道后,恍然大悟,马上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中根人闻道后,半信半疑,似懂非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毫无所得;下根人闻道后,难以置信,置若罔闻,甚至大加嘲笑。如果让下根之人听了以后不觉得可笑的话,那就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了。

        9、不自见,故明。——《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不自以为是,坚持己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就能正确客观的看清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相反,愚蠢的人刚愎自用,受到别人一点点批评就会大发脾气,即使别人是对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也会反驳而不听取。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真正体悟大道的人,知道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大道的本质,所以就不说;能用语言描述出大道来的人,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体悟大道。放在生活中就可以这样解释:有智慧的人,一般不会轻易发言;随意发言的人,肯定没有智慧。

        1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解释: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释: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1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1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释: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1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释: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求道教经典语录!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3、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也可参考《度人经》、《老子》、《吕氏春秋?贵生》、《云笈七签》卷十六《九天生神章经》、《阴骘文图说》 、《白话劝戒录》、《感应篇图说》。《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 道家经典句子,越多越好,谢谢。

        1、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三章。

暴风刮不完一个早晨就会停息。比喻来势虽猛,但持续的时间不会长久。 2、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 3、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 难的事情,从简单的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6、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管子·白心》 7、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经法·道法》 大路因为岔道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的方向。 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 9、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 10、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12、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 13、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列子·天瑞》 14、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唐。王士元《亢仓子·用道篇》 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 16、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九 17、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18、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国。魏。王弼《老子》五章注 1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 2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 2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十四章。 2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 23、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七十六章。 24、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 2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七十七章。 26、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 28、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 29、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 30、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庄子·至乐》。 31、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 32、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 33、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庄子·在宥》。 34、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 35、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庄子·天地》。 36、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庄子。·至乐》。 37、凡事无小大,物自为舍(位置)。《经法·道法》。 38、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淮南子·原道》。 39、道自在天帝之前。《老子》第四章河上公注。 40、元气生万物而不有。《老子》第二章河上公注。 41、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勇敢篇》。 42、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江海篇》。 43、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西升经·神生章》。 44、凡物皆始于无。三国魏·王弼《老子》一章注。 45、万物皆由道(物质)而生。三国魏·王弼《老子》三十四章注。 46、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三国魏·王弼《老子》十四章注。 47、大天之内,复有小天。梁·陶弘景《华阳陶隐居集下》。 48、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宋·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 49、天地之外,别有天地。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篇四十二》。 5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 51、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二十二章。 5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二章。 5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二十四章。 54、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二十七章。 55、物壮则老。《老子》三十章。 5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 5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 5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 5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 6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四十五章。 61、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五十八章。 6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6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 6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六十三章。 65、多易必多难。《老子》六十三章。 66、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六十三章。 6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6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 69、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70、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世间》。 71、唇亡则齿寒。《庄子·胠箧》。 72、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庄子·天地》。 73、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庄子·则阳》。 74、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庄子·则阳》。 75、穷则反,终则始。《庄子·则阳》。 76、计其患,虑其反,就其利,辞其害《庄子·盗跖》。 77、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庄子·天下》。 78、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庄子·天下》。 79、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轮不辗地。连环可解也。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庄子·天下》。 80、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81、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阴符经》卷下。 82、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纪法·道法》。 83、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经法·四度》。 84、德积者昌,殃积者亡。观其所积,乃之祸福之乡。《十六经·雌雄节》。 85、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淮南子·原道》。 86、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淮南子·原道》。 87、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 88、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淮南子·原道》。 89、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淮南子·原道》。 90、小有所志(记),而大有所忘。《淮南子·人叔真》。 求道家的经典语录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教经典语句有哪些?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教的爱情经典句子

        到了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李商隐正是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在二十二岁那年,也走上了学道之路。

       

虽然诗人李商隐已经离开我们一千多年了,但是到今天,年轻人依旧喜欢背诵出他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名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等。中老年人也会背诵“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名句。 求儒家和道家修身修心的句子,越多越好,最好来个总结

        一、儒家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道,不同、不相为谋(正确断句)。 现代对这句话多用引申义:道不同,指人生价值观不同。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 二、道家 1、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天地虽然很大,但它们的变化是均衡的;万物虽然繁杂,不过它 们各得其所,归根结底是同一的。 2、人有顺逆之气生于心,心治则气顺,心乱则气逆,心之治乱在于道德,得道则心治,失道则心乱。 人的气顺与逆都在心里,心平就气顺,心情不好就气烦,心的好坏又在道德之上,得道则心好,不得道就心烦意乱.积德就会有好报,造福苍生,积怨恨只会埋下祸根。 3、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4、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 不淡定不能昭明贤德,不宁静不能达成远大目标,不宽容不能兼容并蓄,不仁慈宽厚不能心怀大众,不正直公平不能明断是非。 5、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关于道教的诗句

        挂金索 马钰

四更里,无事好把真经看。 句句幽玄,说道教修炼。 不用水火,不用柴和炭。 炼就灵丹,万两金不换。 满庭芳 无名氏 道教初兴,释门微显,一兴一废如然。达磨阐教,东土至西天。都是后学晚辈,贪酒色、损坏真源。争财气,不依教法,也望到西天。三千年一遇全真,大教甲子天年。丘公阐教,万朵金莲。上界群仙。在世诸魔,难道化才贤。君知否,今番不遇,更待万余年。 寄嵩阳道人 曹邺 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险尽平。 华表千年孤鹤语,人间一梦晚蝉鸣。 将龙逐虎神初王,积火焚心气渐清。 见说嵩阳有仙客,欲持金简问长生。 赠道师 曹邺 举世皆问人,唯师独求己。 一马无四蹄,顷刻行千里。 应笑北原上,丘坟乱如蚁。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道教(14)经典语录(2)

       好了,今天关于“道家经典名句禅意修身及解释”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道家经典名句禅意修身及解释”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