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阿勒泰的角落经典句子_阿勒泰的角落经典句子在多少页
tamoadmin 2024-08-20 人已围观
简介1.阿勒泰的角落的作品目录2.阿勒泰的角落的内容简介3.急求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电子书!!!!!4.读李娟《阿勒泰的角落》5.《阿勒泰的角落》—来自阿勒泰的精灵吟唱6.阿勒泰的角落7.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朱天文:我在台北,我读到了李娟,真不可思议我同时就在李娟那唯一无二的新疆。梁文道:这是本世纪最后的散文。陈村:这样的文字是教不出的。刘亮程:我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
1.阿勒泰的角落的作品目录
2.阿勒泰的角落的内容简介
3.急求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电子书!!!!!
4.读李娟《阿勒泰的角落》
5.《阿勒泰的角落》—来自阿勒泰的精灵吟唱
6.阿勒泰的角落
7.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朱天文:我在台北,我读到了李娟,真不可思议我同时就在李娟那唯一无二的新疆。
梁文道:这是本世纪最后的散文。
陈村:这样的文字是教不出的。
刘亮程:我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那些会文章的人,几乎用全部的人生去学做文章了,不大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而潜心生活,深有感悟的人们又不会或不屑于文字。文学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与真实背道而驰。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
王安忆:她的文字一看就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
舒飞廉:她的出现,就像当年的萧红一样,是天才的出现。李娟和阿勒泰的关系,就像萧红和呼兰河的关系。
阿勒泰的角落的作品目录
你不记得的日子,我不曾意识的呼吸,直到忽然有一刻——那多半是失去后的某个梦回,才忽然想起在那样动人的日子里活过。但,这本《阿勒泰的角落》不同,在日常生活的点滴记录里,它的美不是因为追忆而深入骨髓,而就是阿勒泰的美,生活本身的美。不要在意它的平平而起,除了字里行间状如目前的远山、荒漠、无边的空旷,被放大了的细碎生活更令人惊讶和沉迷,读罢只希望推开门的一刹那寒风卷着冰雪和强光扑面而来,掀开厚厚的油乎乎的帘子一低头就进了昏暗的裁缝铺子——
看她在一针一线里作弄出的光彩,尾随她坐在黄河卡车引擎盖上听轰鸣的爱情,黄沙漫野的日子里去拾荒草,风雪夜归时盖上的也被冻僵的被子……我只能说每一段景色每一种生活都亲切准确,但亦不能一语说清,这生活究竟包含着什么微言大义,让我们如此眷恋和感动。只好如她一般摊开手交出这本书,喏,这就是全部。
李娟,祖籍四川,生长于新疆阿勒泰游牧地区。有人评价,李娟笔下的世界终于不再是旅者眼中的异域风情,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新疆;但我恰恰以为,它虽非我们的想象,也不是最真实的生活,更像是,审美化和陌生化的双重作用,甚至我时时想去翻翻封页上有没有写译者的名字。那本应厚重的生活,在丰富的感官体验下,掩埋了苦难,盖在上边的,是她的俏皮,那么灵动。我特意上网去搜,围绕她开展的座谈会。我想她真的值得谈论,不仅仅在学界——谁能融化零下三十度的严寒,谁在寻找酒气刺鼻里的微醺,是谁把寸草不生的冬日牧场看成漫天洁白的画卷,是谁在戈壁滩的红土地上集聚起热带鱼可以游曳的清泉。她们为什么和别的牧人不同,这个仿佛空降的女儿国,在阿勒泰的游牧生活里津津有味地盖房、迁徙、废弃后再重建的女儿国。在强大的物质贫瘠和生活艰辛面前,以一种女性特有的柔韧和细腻,呵护着人性的最初善良,经营着生活的点滴。我以为我从此学着如何治愈源自最基本的生活创伤,好像朔风吹过的四野,茫无踪迹。却最终明白这本质不是超脱,而是刻意寻找的生命——面对任何粗粝的生活,捧在手里细看,都可以看到棱角里折射出的五彩光芒。
世界本应如此,生活本应如此。
--------------------------------------------------------------------------------------------
这篇文章我写了很久。
从掩卷时难以抑制的好奇和冲动,到不知如何落笔的赞美,在《阿勒泰的角落》里怀念我生活过的青海,它就是我们吃羊肉、喝大酒、划小拳的日子,它就是我们的鹞子沟、三角城和棉格勒,它是我们月光如沙的空旷操场,冰冷粗粝,星汉灿烂。
直到除夕前夜,学生突如其来的噩耗打断回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寥落的长空亦不会回答逝去的生命。这其实是我一直就明白的,我爱的人和事啊,从不会因为我意识到珍惜,而为我多停留一刻。
多么宿命的流逝啊。
可我还要努力地去迎接宿命。去爱。去生活。学李娟做戈壁滩上斑斓的热带鱼,在我的角落里做一只蜗牛。以全部躯体贴合在大地上,像长满了触角一样,柔软地,全息地爬过缓慢流淌的生命与时晌,去丈量、去感知。午后太阳刺眼,只有嗡嗡的苍蝇叫。这是全部的,一厢情愿的,世界。
谨以此,送给我的学生,苏继栋。我会永远记得阿家沟最明亮的眼睛。
阿勒泰的角落的内容简介
自序
在喀吾图——
一个普通人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喀吾图奇怪的银行
我们的裁缝店
看着我拉面的男人
喝酒的人
尔沙和他的冬窝子
在巴拉尔茨——
叶尔保拉提一家
河边洗衣服的时光
河边的柳树林
门口的土路
有林林的日子里
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
更偏远的一家汉族人
在沙依横布拉克——
孩子们
深处的那些地方
和喀甫娜做朋友
带外婆出去玩
外婆的早饭
补鞋子的人
在桥头——
秋天
狗
有关纳德亚一家
我们的房子
坐爬犁去可可托海
怀揣羊羔的老人
在桥头见过的几种很特别的事物
在红土地——
在戈壁滩上
骑摩托车
妹妹的恋爱
拔草
点豆子
金鱼
三个瘸子
急求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电子书!!!!!
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
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一个地方有传说,就是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是阿勒泰的一次绝唱。
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生涯、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掠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本应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在李娟独树 一帜、灵光闪闪的笔触下,却焕发出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
读李娟《阿勒泰的角落》
豆瓣猜 发现小站 线上活动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
2011-06-12 21:55:09 来自: 流水豆瓣(爱诗歌)
“年轻又寂寞的尔沙,有一天以买裤子为借口,走进一家商店,从古老的、逐水草而居的迁徙路上暂离片刻,和我们说了那么多话……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会这样,渴望诉说时,便走进一家人家,找一个人对他说。说完后离开,便更满意于此时的生活了。”——《尔沙和他的冬窝子》
“夏天真好,太阳又明亮又热烈,在这样的阳光之下,连阴影都是清晰而强烈的,阴影与光明的边缘因为衔含了巨大的反差而呈现奇异的明亮。四周丛林深密,又宽又浅的河水在丛林里流淌,又像是在一个秘密里流淌——这个秘密里面充满了寂静和音乐……河心的大石头白白净净、平平坦坦。”——《河边洗衣服的时光》
“夏天的那些日子里,天空没有一朵云,偶尔飘来一丝半缕,转眼间就被燃烧殆尽了,化为透明的一股热气,不知消失到了哪里。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又空空寂寂。河水哗哗的声音细听下来,也是空空的。还有我的手指甲——在林子里的阴影中时,它还是闪着光的,可到了阳光下却透明而苍白,指尖冰凉”——《河边洗衣服的时光》
“再仔细地看,会发现这些小花们和周围的大环境虽然一眼看去很协调,其实,朵朵都在强调不同之处。似乎它们都很有些得意的小聪明,都暗自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它们太过天真了而太过微弱;而又由于太过固执,而太过耀眼。它们更像是一串串带着明显情绪色彩的叹号、问号和省略号,标在浑然圆满的自然界的暗处……”——《河边洗衣服的时光》
“凑得很近很近地去看一朵花,会发现它大部分都是由某种‘透明质地’构成的:粉红色的透明,淡青的透明,浅黄的透明……那些不透明的地方,则轻微地、提醒似的闪着光芒。这光芒映照在那些透明的地方,相互间又折射出另外一些带有些微影像的光芒……一朵花所能闪烁出的光,也许连一指远的地方都照不亮,但却是它所能呈现出的种种美丽中,最神秘诱人的一部分”——《河边洗衣服的时光》
“那时的自己,总觉得有一天会爱上一个淘金的人的——一个能够从沙土里发现金子的人,会有一颗多么细致敏感的心啊!淘金的工作因为过于寂寞和艰苦而深含‘久远’的内容……当我日日夜夜在缝纫机前一针一线地做着一件衣服,反复拆改,他也在河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浪水声中,从一堆又一堆沙土里,以每次仅能以肉眼勉强察觉到的分量,一点点搜集着世间最贵重的东西……”——《门口的土路》
“偶尔会有一两座坟墓,四四方方地斜在路边。我们趴在坟墓四周低矮的围墙上往里看,里面平平坦坦,空空荡荡。好像这座穆斯林的坟墓只是圈住了一小块寂静的空地而不是一个死去的人。更远地方,地势渐渐倾斜下去,河在河谷最底部静静地流,河两岸的灌木凌乱丰茂地生长着。再看过去就是横亘东西、截然断开的暗红色巨大悬崖,几峰骆驼在悬崖顶端安静地站立。由于太远,从这里看去它们只有指头大小。悬崖后面的天空深远湛蓝。我们再抬头看,上方的天空也是深远湛蓝的。”——《门口的土路》
“当我一想起巴拉尔茨的月亮……我的身体就被洞开,通体透彻。鱼在我的身体里游,水草舒展叶片,无论是什么,触着我的身体就会轻轻下沉……巴拉尔茨的月亮是世界是最奇异的事物,它圆得不可思议。而这荒野中的其他事物,无论什么都是没有规则的,随便地搁在大地上,线条凌乱,形容粗糙。巴拉尔茨的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光芒碰到它都会‘啊’地叹息。不由自主呈现与它同样的质地……”——《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
“我坐在炉门前的小板凳上,不时地喂柴,用炉钩小心拨弄炉膛里的燃柴,使火苗更充分地抿锅底。脸被烤得绯红滚烫。抬头往炉膛之外的地方看去,已经适应了火苗之热烈的视线陡然间跌进黑暗之中,房间黑暗深远,而灶膛里极度明亮着。”——《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
“在巴拉尔茨,夜晚说不出地漫长。漫长得一直延伸进第二天的白天之中。在白天,巴拉尔茨也同样充满了夜里特有的那种寂静。又由于完全袒露在了阳光下的原因,巴拉尔茨的白天比夜晚更防备一些,更仓皇一些,并且更努力地隐藏自己。白天,我们从深谙的房里走到外面,总有那么一瞬间得眯起眼睛,才能看清世界。”——《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
“孩子的心离我们多远呀!尤其他们是能够长大的、能够和此时此刻完全不一样的事物,就更显得很神秘很奇妙似的。当他们喃喃自语地在草丛里寻找什么东西,当他们把一颗完全能够一口就吞下的糖分成无数次耐心吮完,当他们互相之间有条有理地谈论着我们听来乱七八糟的话题……小孩子的幸福多么宽广呀!”——《孩子们》
“我脱了鞋子过河,河水冰冷,踩上河心最大最平的那块石头后,脱下外套使劲搓脚。然后——通常这时都会如此——裹着外套躺下小睡一觉。石头长时间在阳光的照射下已经滚烫了,那烫气把整个身体都烫开了似的,舒服得一动也不想动。但毕竟这是泡在雪水里的石头,不一会儿,身下的烫气就退下去,凉气幽幽升了上来,全身宁静,同时清醒感渐渐涣散……”——《深处的那些地方》
“黄昏由此开始了。等慢慢走到我家所在那条山谷的谷口时,西南面大山的巨大阴影已经覆盖了大半个山谷,慢慢向我家帐篷逼近。而我家帐篷的阴影也爬伸到帐篷前五米以外的柴火垛了。等阴影完全笼罩了柴火垛,并抵达更远处的炉灶时,外婆就开始张罗着准备晚饭。天天如此。我们在山里的作息时间都是以阴影长度计算的,根本不用钟表。”——《深处的那些地方》
“我看到光在水晶中变幻莫测地晃动,对面山上的森林和群山优雅地扭曲着,天空成了梦幻般的紫色。我又把它对着草原看,看到一个骑马的人从山谷尽头恍恍惚惚地过来了,整条山谷像是在甜美地燃烧。那人歪在马背上,在火焰丛中忽远忽近、忽左忽右地飘荡。我移开水晶,风景瞬时清醒过来似的,那个骑马的人也清晰无比,越走越近,后来像是对我挥了挥手,又像是没有。”——《深处的那些地方》
“我活在一个无比奇妙的世界上。这里大、静、近,真的真实,又那么直接。我身边的草真的是草,它的绿真的是绿。我抚摸它时,我是真的在抚摸它,我把它轻轻拔起,它被拔起不是因为我把它拔起,而是出于它自己的命运……我想说的,是一种比和谐更和谐、比公平更公平、比优美更优美的东西。我在这里生活,与迎面走来的人相识,并且同样出于自己的命运去向最后时光,并且心满意足。我所能感觉到的那些悲伤,又更像是幸福。”——《深处的那些地方》
“她在深山里的某一个角落,我不知道她会遇上什么,我不知道她会有什么样的快乐。当她回来时,却像影子一样在我身边生活。四周安静,阳光明亮。我不知道她说过的一些话语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她正做着的事情是为着什么,不知道她是怎样地、与我有所不同地依赖着这世界。她终日忙碌,不言不语。她的那些所有的,没有说出口的语言,一句一句寂静在她心里,在她身体里形成一处深渊……”——《深处的那些地方》
“这时,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似乎也在同一时刻,羊群的咩叫声突然密集起来,一声声长呼短应。整条山谷都热闹起来。听着这声音,我们倦意更浓,犹在梦中。只觉得枕边一片透亮,被窝更加温暖了。偶尔眨开条眼缝,从帐篷缝隙里瞟到外面炉灶边的人们正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远一点的地方有他们的牛羊,在朝阳里耸动这点点金黄。”——《外婆的早饭》
“树林里地势倾斜,低处东一个西一个到处泊着大大小小的池塘。池塘里水很清,不是很深。里面鱼很多,但都是那种细细碎碎、永远也长不大的小鱼苗子。一群一群精灵一样整齐地排列在一处,头朝着同一个方向。静下来的水,干净透明。干净的连水面的倒影都没有,只有投向水底的阴影。水底的草,又深又密,鲜艳碧绿。这样的水,似乎不是注满了那方空间,而是笼罩着那方空间——似乎是很稀薄的水,或者是稍微浓稠一点的空气而已。” ——《秋天》
“不过现在是秋天。牛羊散在河边,细心地啃食草地。河岸边收割过的麦茬地泛着整齐的金黄,地势起伏动荡。有一块地正在被焚烧,青烟缭绕,烟气荡过来,闻起来是干燥的香气。我穿过烟雾走进麦茬地,啄木鸟‘夺、夺、夺’的敲击声在高处回荡。抬起头来,麦田四周白桦林的林梢,用白雪和金黄的颜色深入蓝天。” ——《秋天》
“在金黄灿烂的麦茬地里,一棵高大庄严的冷杉笔直地站在秋天的正中央。只有它还葱茏碧绿地停留在夏季之中。大地金黄,远山的山巅已堆起了银白的积雪。” ——《秋天》
“那是死在愤怒中的事物,是有强烈的灵魂的。这灵魂附在植物上,植物便胜放花朵;附在河流中,河便改道,拐出美丽的河弯……自然总是公平的,总会平息一切突兀的情感。至于那些生来就对周遭万物进行损害的,快乐而虚妄的灵魂,因为始终不能明白自己所做事情有何不妥,也会坦然轻松地过完一生,又因为毫无遗憾而永远消失。让世界波澜不起。但愿如此。”——《狗》
“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并非仅仅是作为食物而存在着——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似的。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着的……我所能感觉到的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会消失。”——《怀揣羊羔的老人》
“鸽子是一种很感人的、音乐一般的鸟儿。尤其在天空很蓝很蓝的清晨里,它们在天空反复地盘旋,反复地飞呀,飞呀。仿佛正在无边无际地找寻着什么,仿佛要在天空那一处打开什么……飞呀,飞呀,越飞天越蓝。仿佛世间的另一处都有人开始恳求它们停止了——鸽子在蓝天中盘旋,那样的情景真让人受不了……心都快碎了似的。不知道鸽子逐渐接近的事物是什么……”——《在桥头见过的几种很特别的事物》
“鱼缸里水面平静,这水面如同皮肤一样敏锐地感知着疼痛,并且不可触动。鱼在透明中静止,是透明中静止的一团色彩,似乎快要渗开了去,却一直没有。鱼又缓缓游动,透明中全是寂静的歌声。我们躺在暗处的床上,头往鱼缸那边扭去,看到一束光线从裂开的云隙中迸出,穿过狂风暴雨,穿过狭小的窗户,穿过一室寂静的灰尘,倾斜地投向鱼缸。金鱼清洁纯粹的、灿烂鲜艳的身子,在那束光线中平稳地来去,如同这混沌世界中一颗静穆明澈的宝石——面对那样的宝石,即使是一颗已经开始老去的、粗糙的心,也能看出奇迹来……”——《金鱼》
《阿勒泰的角落》—来自阿勒泰的精灵吟唱
? 第一次读到李娟的文字是在十年前的时候,在读者杂志上。还记得这是一篇不短不长的散文,摘自作者已出版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文章写的是作者和母亲外婆共同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所见所闻,文字既饱含深情又活泼有趣,读完我立即记住了作者的名字,找到了这本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陆陆续续读完了作者李娟的其他几本散文集。
《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也是作者李娟的散文集系列,以作者在阿勒泰地区待过的五个地方的所见所闻将全书分为了五个章节。在没有读过李娟的文字之前,一提到新疆,大家总会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后跳进脑海的词是广袤苍凉、辽阔悠远,然而读完作者这本书之后,再也不会肤浅的将新疆等同于这几个词了。在作者的笔下新疆的阿勒泰地区是生机勃勃、鲜活有趣的,比如:在喀吾图有一家奇怪的银行,除了发放农业那两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甚至银行周围的木栅栏上都系满了马,其他时间冷冷清清,夏天冬天几乎都无人上班;李娟的一家人离开夏牧场准备搬家到另一个地方时,突遇暴雨和塌方,司机不敢再往前开,不由分说的将这一家人及所有的家当丢在了一个叫“桥头”的地方,这一家人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废弃的村子里收拾出两间无人居住的土坯房,修好了屋顶,将家当搬了进去,并挂起了杂货铺的招牌。房间里光线太暗,李娟妈妈便开始了对窗户的大改造,她将原本的窗框整个拆下,并且将窗洞下面挖深,上面抬高,再换一个新的大窗框上去,结果光效果却差强人意,她又开始在另一面墙上凿洞装窗子,对于母亲对房子不厌其烦的改造,李娟在文中写道:她强大到简直快要随心所欲。她举重若轻,所有艰难的事情,都被她做得像是伸手从树上摘下一颗苹果。她蔑视困难,无论那颗苹果摘得再艰难,也仅仅只是一件摘苹果这样的事而已。
? 这就是李娟文章的别具一格之处,在她的笔下辽阔的新疆大地不仅仅有着令人着迷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置于这种自然环境下的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所思所想、人们的喜怒哀乐,这使得她的作品不仅有散文的清新隽永,更有着她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她用一个个灵动的文字激起我们对自然的向往、对人生的叩问。
读完李娟的文字,总是不免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她的文字仿佛有魔力,她像是一个掌控文字的精灵,让读者一读便深陷其中,甚至闲暇时间都会去回想书中那些她和妈妈外婆生活中那些有趣的小细节?我想应该就是这一家人在艰难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下流露出的难能可贵的乐观和无处不在的爱吧!这样的乐观和爱深深吸引了我、感染了我,而这份乐观与爱将通过书这个媒介影响更多的人,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的吧。
阿勒泰的角落
因为男友小的时候有过一段在阿勒泰生活的经历,听他讲起过,就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很想有一天也能够去这里看看,找找他心心念念的那家酸奶疙瘩。网上搜索阿勒泰相关的书籍,了解到一个李娟的作家,写了好几本关于阿勒泰的书,心里就一直记挂着这件事,希望闲下来时,能看看这些描写阿勒泰的故事。一次机缘巧合,一位友人知道我有要看这本书的打算后,便慷慨将这本《阿勒泰的角落》送给了我。于是,我便与这个“小小的角落”结下了缘分,和它来了一次文字的邂逅。
拿到这本书的那段时间,恰逢自己正是比较浮躁的一段时期,连续尝试了好几次的阅读,都没能坚持将这本书看完,只草草看完了前面一部分的故事,心里竟没有丝毫共鸣,甚至觉得有些厌烦。
这段时间,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开始尝试写东西的缘故,再次开启这本书的时候,居然跟之前阅读的感受大不相同,这一次,自己更多的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受,靠着自己在《天山》纪录片里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关于新疆,关于阿勒泰的景观,想象出笔者笔下勾勒出来的有关牧区转场,草场,桥头,红土地的画面,尽管我的内存中有限的限制了我的想象,这些画面虽然比较模糊,但我依然能透过这些模糊的场景,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地方,对这些景色,对这些生活的热爱;我依然能够,从她们一家人为了生活奔波辗转时还不忘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仪式感和惊喜的小细节中,感受她们对生活的炙热的眷恋,她们跟着牧民转场,到处漂泊,但每一处她们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她们用心生活的痕迹。无论是作者自己情窦初开的爱恋,还是妈妈时不时萌发的生活创意,或者是姥姥为全家人和路过的行人准备的热腾腾的早饭,亦或是全能的叔叔默默为这个家点滴奉献,还是妹妹在阿克哈拉懵懂的爱恋。都让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着爱和温暖的故事,只有真真切切的爱过这里的一草一木,它才能将这里可能几十年都会一尘不变的生活描绘的有声有色,才能让我通过她的文字爱上了这个安静的美好的纯朴的角落。尽管李娟本人在自序中还是谦虚的说自己其中几篇漂亮文字,并不是因为自己写得好的缘故,而是出于自己所描述的对象自身的美好,可见作者对这块土地是怀着怎样真挚的情感。
看完书后,回过头来,又把作者书中新版自序和之前的自序看了一遍,并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全都摘抄了下来,实在是受益良多,还有书中许多细节和景色的描写,自己也感觉非常喜欢,抽空一定要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也能够喜欢阿勒泰这个寂静又温馨的角落。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她的额头光洁明亮,她笑起来的时候,整齐的牙齿饱满晶莹。实在想不通,有这么 一张美丽面孔的人,为什么给人更多的印象却是平凡呢?可能她的灵魂是谦卑的吧……
可能她的美丽正是源于她内心的甘于平凡。
经历过xx的岁月的青春总是沉默的、胆怯的、暗自惊奇又暗自喜悦的。
虽然我还见过另外一些女孩们,面目艳丽,言语热烈。但是,她们粗糙的浓妆后仍是一副安心于此种生活的神情,放肆的话语里也字字句句全是简单的快乐。
而我,却总像是不甘心似的,总像是在失望,在反复的犹豫……
哪怕是五六十岁的老妇人,撒起娇来,也跟小姑娘一样动人。她会像念诗一样哀叹自己的青春,满脸难过,眼睛却狡猾地笑。
她眼睛的轮廓狭长,外眼角上翘,睫毛疯长着,零乱而修长,像最泼辣的菊花花瓣。迎着这样的瞳子看去,里面盛着一池碎玻璃,再一看,又全是钻石颗粒——晶莹交错,深深浅浅的绿晃着闪闪烁烁的银……被这样的美目正眼瞅一下,一定会失神片刻的。
真是奇妙,要是没有爱情的话,在这里所能有的全部期待,该是多么简单而短暂啊!爱情能延长的,肯定不只是对发生爱情的那个地方的回忆,还应该有存在于那段时间里的青春时光,和永不会同样再来一次的幸福感吧?呃,巴拉尔茨,何止不能忘怀?简直无法离开。
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就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到了今天,仍不是最后一天。我们在做裁缝,如有一天不做裁缝的话,我们还是得想别的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都一样的——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我想说的是:如我们尝试改变,说不定会过得更好一些,但也说不定更差一些。但是,无论干什么都不会比此时此刻更为确定、更有把握一些了。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那些还有其他梦想的岁月已经成为过去了?想想看,我们生命中那些最欢乐最年轻的时光都用在了学习这门手艺、使用这门手艺上,我们肯定不仅仅是以来它生活吧?
小孩子的幸福多么宽广!他们又那么娇嫩,永远一副需要保护的模样,小手软乎乎的,小胳膊捏一捏就碎了似的,那么地脆弱……
我是说,还是那么认真努力,勃发着源自朴素生活的本能热情。
夏天真好,太阳又明亮又热烈,在这样的阳光之下,连阴影都是清晰而强烈的,阴影与光明的边缘因为衔含了巨大的反差而呈现奇异的明亮。
四周丛林深密,又宽又浅的河水在丛林里流淌,又像是在一个秘密里流淌,这个秘密里面充满了寂静和音乐……
夏天的那些日子里,天空没有一朵云,偶尔飘来一丝半缕,转眼间就被燃烧殆尽了,化为透明的一股热气,不知消失到了哪里。
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会说“白花花的日头”了,原来它真的是白的!真的,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极度强烈的宁静。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阳光,只能把人照黑,但这样的太阳,却像是在把人往白里照,越照越透明似的,直到你被照的消失了为止……那种阳光,它的炽热是你经验中的现实感觉之外的炽热。
既无等待,也无拒绝似的。时间从上面经过,它便开始变旧。于是我看到的两个世界就这样慢慢地,试探着开始相互进入。
而我是一个最大的消失处,整个世界在我这里消失,无论我看见了什么,它们都永不复现。也就是说,我再也说不出来了,我所能说出来的,绝不是我想说的那些。当我说给别人时,那人从我口里得到的又被加以他自己的想法,成为更加遥远的事物。于是,所谓“真实”,就在人间拥挤的话语中一点点远去……我说的每一句话,到头来都封住了我的本意。
上游华美、恢弘,下游紧致、细腻,闪闪烁烁地、尖锐地美丽着。
回头张望脚下的山谷,草甸深厚,河流浓稠。整个山谷,碧绿的山谷,闪耀的却是金光。
森林蔚然。
广浩的山林莽野,只有这么一个小人儿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小小的,单薄的,微弱的,安静的……以此为中心,四面八方全是如同时间一般谎茫的风景、气象……
每当我在深绿浩荡的草场上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又突然地转身,总是会看到,世界级虎爷在一刹那间同时转过身去……
明亮耀眼的阳光。
外面的草长得更为汹涌,阳光下一览无余地翻滚着。看久了,似乎这些草们的“动”,不是因为风而动,而是因为自身的生长而“动”似的。它们在挣扎一般地“动”着,叶子们要从叶子里逃脱出去,花要逃离花儿,枝干要逃离枝干——什么都在竭力摆脱自己,什么都正极力清香自己触摸不到的某处,竭力想要更靠近拿出一些……
我抬头望向天空,天空也是如此,天空的蓝也正竭力想逃离自己的蓝,想要更蓝……森林也是如此,森林的茂密也在自己的茂密中膨胀,聚集着力量,每一瞬间都处在即将喷薄的状态之中……河流也那么湍急湍,像是要从自己之中奔流出去;而河中央静止的大石头,被河水一波又一波地撞击,纹丝不动,我却看到它的这种纹丝不动——它的这种竟,也正在它自己的静中,向着无限的方向扩散……
这世界在眼睛所能看到的运动之外,还有另一种运动吗?这“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向什么地方”,而是为了“成为什么”吧?
不停地想呀想,不停地细心感知,其实却是毫无知觉的一个,任凭世界种种的“动”席卷我在眼前这篇暗藏奇迹的海洋中无边无际地飘荡……
当她还在世界上——还在我的视野范内时,我看到世界是敞开着的。当她终于消失,我看到世界一下子静悄悄地关上了门。
她不在的时候我多么寂寞。
我在门口站着,突然心有所动,接着,世界的“动”一下子停了,戛然休止。也就是说,我突然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世界突然进入不了我的心里了——我心里被什么更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填满了。我仔细听了一会儿,又向远处张望了一会儿,发现对面碧绿山坡上的某一点就是世界突然之“静”的起源,这是“静”的核心。我朝那一点长久地注视,后来终于看清楚了——那是我妈,我妈回来了。
在这里,无论身在何处,都处在“前往”的状态中,哪怕已经“抵达”了。我坐在帐篷里,身体以外的一切,想法以外的一切,都像风一样源源不断地经过我……我是在一个深处的地方,距离曾经很熟悉的那些生活那么遥远,离那些生活中的朋友们那么远,离童年那么远,离曾经很努力地明白过来的那些事情那些道理,那么远……
每当她空空地向我走来,空空地坐在我身边,空空地对我说着别的话……我扭头看向左面,再看向右面,看向上面的天空,除了我以外——在我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是在一起的……
我是说,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我所看到、所感知的世界;另一部分就是孤零零的我……
山野是敞开的、坦荡的,其实又是步步阻障、逼仄不已的。
多么干净清澈的一幕风景,干净清澈的逼近人心中最轻微地颤抖的感觉。
这开阔的,清新的,明亮干爽的,高处的……一眼望过去,万物坦荡,不投阴影。
而在南方……多雨,浓,甜腥,闷热,潮湿,阴气不散,雾瘴丛生……在那里,有巨大的舒适,也潜伏着巨大的伤害……
我边走边飞,有时坠落,有时遇到风。我看到的事物都在向我无限地接近,然后穿过我,无限地远离……其实我哪儿也没有去过。
在这里,无论身在何处,都处在“前往”的状态中,哪怕已经“抵达”; 。
唉,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可说的,总是没有停止,也没有继续。
唉,生活永远都在一边抛弃,一边继续。
很多东西自己都不曾真正地面对过,我怀疑得太多,回避得太多。但其实也知道,自己想得到的却是更多更多……
总是想去那么多的地方,但却总是有那么多的原因,让人这也不能去那也不能去。
村子里的房子几乎全是那时候留下来的,非常久。却正因很久才显得协调静谧,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在时间的河流中被细细淘洗打磨了多年,与周遭万物再也不会产生冲突了(不像我们在别处看到的衬子,打满了时代的补丁,总显得那么突兀、生硬)。它出于命运来到了这里,而不是出于某些尖锐的、无法宁静的欲望。
这里正在重建。这重建如打补丁一般,反复弥补,一一遮盖,重重包裹着一枚坚硬而古老的内核。
只有头顶的星空壮阔,横亘天幕。
光则是浓酽的、混沌的。
大概是因为森林的渴望太巨大太强烈了吧?当它经过如此繁盛的夏季后,前来迎接的却是秋天——消沉和寂静的秋天。于是它就燃烧了。
自然多么令人畏惧,但却从没有人责怨过自然,我们说:这是命运。而我们之于老鼠,可能也是它们的一种“自然”了,是它们的命运吧。就这么简单。
只是,为什么受到比我们强大的事物的伤害,就是命运。而吃了老鼠这样弱的事物的亏,就仇恨它,认为全都是它的不对呢?
后来我又想,其实,这也是一种自然吧?世界上所有的不平等其实是在维护一场更为宏大的平衡。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甚是喜欢《阿勒泰的角落》,平实的语言,言之有物,如实地记载,乐观的生活态度,就像有一个朋友娓娓道来。很遗憾没有抽出一个完整的时间一口气翻完,陆陆续续见缝插针的几章几章地往前挪。这样的书适合在一个闲适的下午,配一杯茶,合一首慵懒的音乐,才不会辜负。
角落是主持人的作业,看着各位爆的猛料,八地兴高烈,我心里很是惆怅。从来就是一个敞亮的人,顺顺利利,水到渠成,没有什么犄角旮旯呀?眼见作业大限已到,猛然想起五月回家乡武汉的重重感叹,好吧!就这个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回家和角落有什么关系?这完全源自于在异乡珠海定居后,每次回武汉的感觉,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生在武汉长在武汉的异乡人,家乡变的太快,翻天覆地,颇有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之感,我时常恍惚我是否在这个城市存在过,儿时对于这所城市的记忆只能放在角落里封存。
小学时最喜欢在外面过早,过早是武汉人早餐的形式,那时还用粮票呢!我隐约记得是一张粮票再加几张毛票,吃的丰富呀!香口热辣的热干面配桂花味的糊米酒,软糯粘牙的豆皮,油澄澄又香又脆的油条,大炉子里炕的烧饼,炸地酥脆的油饼,还有煎饺,苕面窝……,每天不重样的吃,味道好,份量大,实在!早上吃的满足,一天的心情就会特别好!这些味道沉在我的味蕾中深深地记忆下来。现在每次回武汉第一件事情就是盼着过早,可遗憾的是再也找不回原来的正宗的味道。有一次偶然在珠海街道上遇到一家打着热干面旗号的小店,本不作任何期待,点了一碗,一入口,就是那个让我千思百转的味道,只觉得眼睛里热热的。食物能铭记某个时刻,我懂了。
初中高中时,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我会经过一间小小的书店,虽然只有50平方米但总是被学生们挤得满当当地,拿一本书我是被挤进去,又被弹出来,今天的书店可没有当年的它那么豪气。为什么这么火爆?因为书店里只卖言情和武打,这可是老师和家长的头号大敌呀!所以只能偷着看。在这个书店里我认识了亦舒,她告诉我“女人不能美则美矣,然却毫无灵魂”,认识了岑凯伦,给了我最初的关于穿衣搭配的美学知识,认识了金庸的江湖,了解了什么是谈谈情说说爱!在大学时书店被网吧代替了,有了电脑谁还会去借书看呢?有时我会想,那些和我一起挤书店的孩子们现在在哪儿?会不会和我一样想起它。
儿时最好的女同学,现在已经失了联系,但当时感情真是好,好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上学一起走,放学一起回家,时常会你先把我送回家了,我再把你送回家,然后再送回去。(.eduche)她家住在一幢红色的房子里,是很多家串着一个走廊的那种,父母早早离异,和几个年长的姐姐住在一起,完全没有大人的管束,父母只提供经济支持,什么事情自己作主,自己搞定。这在当时我们小屁孩的眼里可牛了,再加上她长得漂亮,乎闪闪的大眼睛,全班的男生都迷她,女生都喜欢她。我和她时常腻在一起,在她们家流连。夏天时,她们家的外墙上会爬满爬墙虎,冬天屋檐下会挂一串串的冰柱。这次回去,我特意去了那幢房子,大门口挂着条幅“早拆早搬新房,早搬早选房”武汉誓要旧貌换新颜的节奏,似乎一切旧的老的存在都是不合理的。我知道下次我再回来,这幢房子将不复存在,只能是我少年时代的一个回忆。
角落是回忆最好的安置!
下一篇:座右铭成语出自古文_座右铭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