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老子道德经名句大全解释_老子道德经名句大全解释及解释
ysladmin 2024-08-07 人已围观
简介老子道德经名句大全解释_老子道德经名句大全解释及解释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老子道德经名句大全解释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老子道德经名句大全解释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老子道德经名句大全解释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老子道德经名句大全解释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分别指的是什么?
2.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3.道德经的十句名言
4.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5.老子名言名句
6.道德经名句赏析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分别指的是什么?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创作的哲学作品,以无为、无我、自然之观点,阐述了精深哲学的道家思想。1、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轻率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会丧失主动权。
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对统治者的大的威胁就要来了。
3、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4、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宽厚仁慈,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会恐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委曲就会能够保全自己,弯曲就能够伸直,低洼的地方就会变得充满,破旧的东西反而会生出新的东西,少反而会变得多,多反而会生出迷惑。
6、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咎:灾祸。遂:成功。金玉财宝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守藏得住;富贵了就骄横,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身退,才是顺应天道。这些话指出事物发展达到顶点、极端后,就会转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适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7、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8、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在快要完成、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坏事。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从头到尾都要兢兢业业、谨慎对待。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这句话以水的品性来赞扬利他、无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争无忧”、“甘于平淡”的精神。
1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自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会勇武斗狠;善于打仗的人也不会发怒;善与敌人交战的人不要与之交锋;善于用人的人甘心居于他人之下。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 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虽然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转而论述人的行为规范。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
扩展资料: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百度百科-道德经
道德经的十句名言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包括: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悟:最高层次的品德修养,就如同水一样,只管付出,不问得失。水,虽然给天下万物提供滋养,功德无量,却总是默默无闻,不仅不会居功自高,还甘居人下,任劳任怨。
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解悟:不执着自我,所以才看得清楚明白;不自以为是,反而更彰显了自己;不自我炫耀,而能够成就自己;因为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三、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解悟: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晨;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个整天。恶人恶行虽然一可以得逞,但终归不会长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四、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解悟:凡事过犹不及,钱虽然是好东西,但太多了,却未必是好事,因为盗贼已经开始惦记你了。如果身处富贵,却不知布施修善,还骄纵无度,就一定会招来灾祸。
五、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解悟:“道”,永远都是自然无为,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作为,但每一件事情,又和它摆脱不了关系,其实都是它所为。比如生老病死、春夏秋冬,看起来自然而然,其实都在“道”的作用之下,没有人可以超越。
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解悟:顺其自然的,才是最好的,越是刻意追求的,往往就越坏事。你踮起脚来,想让自己高一点,却发现很快就站不稳了;你想走得快一点,迈大步走,却没想到没走多远,就已经走不动了。
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解悟:能够了解别人,只能称为机智,能够了解自己,才算真正的明白人。战胜别人,说明你能力比较大,战胜自己,才算真正的强者。懂得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是真正有志向的人。
八、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悟:越是在意的东西,就越容易失去;积聚的财物越多,带来的灾祸也越多。所以,只有懂得知足,懂得适可而止的人,才可以长久平安,不会让自己遭受侮辱,置身于险地。
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解悟:最正直的人,看起来却好像委曲随和;真正灵巧的人,往往低调处世,不显示自己,看起来很笨拙;真正善于辩论的人,往往不漏锋芒,谨慎发言,看起来好像很木讷的样子。
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悟:有时候看起来是祸,后边等着的却是福;有时候看起来是福,等在后面的却是祸。所以,无论逆境顺境,都要坦然接受,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一切随缘就好。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老子名言名句
篇一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 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篇二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评价。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5、物壮则老。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感悟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6、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的声音听不到声音,的形象没有形迹。 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9、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1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篇三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感悟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5、治大国若烹小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感悟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1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道德经名句赏析
老子名言名句如下: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感悟: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人的至柔至刚全在一念之间,生活中刚柔并济方显英雄本色。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才能通向胜利的彼岸。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是岁月积淀的人生智慧。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东西不同,所有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
行善不能总挂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的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无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感悟: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做事情也应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持续不懈的行动,必能有所成。万事起于忽微,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老子道德经十大名句
道德经名句赏析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六十四章》
行:路程。 始:开端,起始。 足: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哪怕一千里那么远的行程,也是从脚下开始起步的。比喻无论多么大的事情,都得从头实施,循序渐进来完成。
2.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老子·五十八章》
廉:东西的棱边。为人处世应当方正,而不应生硬勉强,一直有太过有棱角,将人割伤。
3.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老子·六十七章》
慈善之人,才能够勇武。简朴之人,才能够心胸宽广。
4.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
知:知道,明白。 足:满足。 常:经常。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才会时常感到快乐。
5.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无:没有,不存在;未曾发生或出现过的事物。 有:存在,发生过或是出现过的事物。 无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无中来。后被人们用以形容那些本来没有,却凭空编造出来的事物。
6.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大音:美而宏大的音乐,比如天籁。 希声:老子曾说“听之不闻,名曰希”,这里的“希声”和“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无声”类似。 大音希声:那种宛如天籁一般美好宏大的音乐,总在似有似无、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里
老子道德经十大名句如下: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译文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译文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4、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译文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6、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译文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译文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10、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好了,关于“老子道德经名句大全解释”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老子道德经名句大全解释”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